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大湖 >> 北大湖发展 >> 正文 >> 正文

乡土散文灵魂古镇游埠

来源:北大湖 时间:2023/3/26
白癜风可以控制住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807/4233697.html

有灵魂的古镇

隔着多年的时光,裹一身金秋丹桂飘香,我在心里轻轻地说:“游埠,我来了。游埠溪,我又来了。”

我的老家千年古埠湖镇,与游埠古镇隔江而望,都处在钱塘江中上游衢江畔。

那时的衢江边,分布着大小30多个码头,一两个码头就能聚集起客商与渔民,形成村落。几个村落相连,便成了店铺林立的城镇。直到今天,小南海镇、湖镇镇、洋埠镇、游埠镇等名字,都清晰地带着傍水而居、因水而兴的痕迹。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衢江对岸有个叫游埠的地方,但一直没去过。参加工作后,凑巧我的班长是游埠人,经常听他讲游埠的故事,有大樟树、有许多桥,还有早茶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认识游埠,并走进了游埠。

一水连南北,文脉贯古今。游埠溪从建德天池山而来,位于兰溪市境西南部,下游流经游埠镇而得名。游埠溪,悠悠地从古镇穿过,伴着古镇一起在时光里慢慢地摇。孕育多彩的沿岸文化遗产,持续滋养着乡村、城镇和百姓。

瀫水沿江两岸的游埠镇、汤溪镇、洋埠镇、罗埠镇、湖镇镇,历来血脉相承,文俗相融。需要提上一笔的是,“同饮一江水,共唱一台戏”——“瀫水之春”文化联谊活动,从年延续至今。“瀫水之春”文化联谊活动,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不仅为五镇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为五镇加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舞台。

这里的早茶源于它近千年的码头文化。自东晋游埠成为码头开始,店铺林立,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因与钱江水系相连,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的美誉,是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而成为商埠重镇,又被称“浙江四大千年古镇”,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列。

对于一个喜欢古镇的我,游埠我可以玩上一生而不厌,不在于它的古,也不在于它的老,而在于那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千百年来,不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为生活的兴衰而消失,就像游埠溪里的水,静静地流淌。

这座在时光中穿越千年的古镇,依旧保留着自己的步调和节奏,不急不躁,细水长流。游埠镇全面提标、全域提质,蕴变化于“不变”,于润物无声中释放、缝合、激活。

游埠小镇,以此展现着它的人文之美。这种底蕴和内涵,如今也正由古镇向着乡村辐射和延伸:洋岗村的红色女民兵、潦溪桥村的传统古村落,还有范仲淹后裔聚居的范院坞村……

陌生的游人,与一座古镇之间疏离感的消除,有时只需要一家特色的小店,一碗落胃的豆浆,一个善意的微笑。

游埠就是这样,它的美和古老有关,更与它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有关。

弄堂小巷里听家长里短,茶馆酒肆里尝酸甜苦辣,美食糕点里品千年兴衰。如火如荼的美丽城镇建设,又让它融合了“诗”和“远方”,更添一番悠然韵味,让你不虚此行。

游埠过去水路有多兴,先看看溪上的5座桥。沿着游埠溪,建于明清时期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依次排开,姿态各异的五座古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

古桥仍在,而桥下的游埠溪,已完全不是旧时的模样。

游埠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各种不为人知的故事。游埠的每一条街巷,都见证了曾经的辉煌。游埠的每一个店铺,都经历过无数的酸甜苦辣。游埠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是一个有灵魂的古镇。

游埠也是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在商贾云集的同时,也是名人辈出。

郎静山,这样一位摄影大师也出生于此。家乡的山水水水,成了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许多经典的画面,就取材于游埠。一个喜欢摄影又喜欢相机收藏、定居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桐乡人--卜宗元,突然坐到了游埠的茶摊上。这一坐就被游埠吸引了,被郎静山吸引了,投资巨额打造了“郎静山摄影公社”,建起郎静山纪念馆。并把自己在世界各地收藏的多台古董相机中的多台,建起了古董相机主题馆。

唐代是诗歌全盛期,群星闪耀的文坛,活跃着一群僧人的身影,就是人们所说的“诗僧”。贯休,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

贯休出生在游埠,贯休在唐大中七年(年)到和安寺出家。一生苦节厉行,云游各地。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在众多的行吟者中,南宋诗人杨万里无疑是最亮眼的外地诗客之一。今天的石壁山位于衢江古河道边,同样在衢江古道边的柴埠头,也是游埠一个很古老的地名。柴埠头,宋代叫柴步,大诗人杨万里坐船路过时候,曾写“柴步滩”诗作,描述游埠一带的景象。

行走在古朴、烟火气十足的早茶街;观赏着永安桥下、游埠溪中的一场中式婚礼;目睹了制秤的老人、编制竹器的篾匠……清代文学家李渔曾用“看一眼不足为奇,看两眼怦然心动,看三眼引人入胜”来形容它。

审阅:张成磊

简评:文章段落布置均匀,层次较为清晰,以细腻的笔触娓娓叙说了游埠古镇的历史由来、人文风物、以及文化底蕴。既有人间烟火,又融合了“诗”和远方,感情细微,耐人寻味。

终审:严景新

作者:徐益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终身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交通作协常务理事;金华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出版杂谈集《西窗闲文》、随笔集《西窗剪影》、报告文学集《西窗凝视》。作品多次获奖。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