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名:湖镇围村
曾用名:湖镇城
标准读音:Húzhènwéicūn
所在行政区:
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
地理位置:
东至田寮村,南至光辉村,
西至东风村,北至岗南村。
湖镇围,位于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湖镇村浮山脚下,紧邻显岗水库,东江支流沙河自东而来,向西而去,周边百亩良田。因其四面湖水环绕,又有城墙环护,俨然城镇,故名湖镇围。
北宋胡氏在此立基时已有姓氏居住,此后胡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村中第一大姓,被明朝惠州府授封为“罗浮名宗”。此前,明朝初年在此设城、建城墙、置护城河,“一个村就是一座城,一个围就是一个坪”即是博罗民众对湖镇围的描述。
湖镇围全貌湖镇围所在的湖镇村,原有耕地面积大,明清时期总耕地面积约公顷。那时,与湖镇村接壤的新作塘、西亚、陈村、显岗、林屋、孟径、柏里、和睦、邹村、古屋、叶屋、水南、莲塘、野湖、下边、黄塘等村的村民都要租种湖镇围的耕地。
年土地改革时调拨一部分给邻村,年划拨湖镇劳教场一部分,年分拨光辉移民新村一部分,年建显岗水库时一部分成为库区,而现在湖镇村的总耕地面积约公顷,是明清时期的三分之一。
湖镇围是一座呈弯月形,长千米宽八百米的古村落,坐北朝南,东为东门岭,西为西门岭,南为临“一马平川的广袤田野,北为古树参天的后山,东江支流沙河从村落北面逶迤前行。捍卫古围的是厚达一米的环形城墙以及宽二十余米、深达六米的护城河。俯瞰湖镇围犹如一矗立于湖中的孤岛,易守难攻。护城河的外围在不同的地方分别有七座土墩,墩高十余米,村人称七座土墩为七星,故称“七星伴月”。
古城墙如今,护卫着村落的环形护城河已变成一口口鱼塘,但苍翠的北山依旧繁茂。北面后山长满槐树、五味子、楠木、檀香、香樟、相思、不知春等上百种参天古树,林中常年栖息着数百种鸟类。
早晨,鸟语花香;傍晚,成群结队的白鹤、画眉、猫头鹰等觅食后飞回林中,好一幅“百鸟归巢图”。后山这一片茂盛的树林得以保留至今,是源于不得砍伐古树的传统村规,这一村规一直延续至今。
湖镇围全貌老村布局
湖镇围总占地面积约19.6公顷,四周临水,环水原筑城墙一道,中央高、沿河低,为传统堪舆选址的“龟背”地形。村落基本为南北朝向,南面一条东西走向的主道,道路北面为坐北朝南的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以及部分民房,道路南面为坐南朝北的民房。主道北侧又有若干南北走向的次道,次道与次道之间还有若干东西走向的横巷相连,近百条大小各异的巷道纵横交错,连接着各个院落。主次巷道呈现耙齿形状,而南边的围内主道则是刚劲有力的“耙梁。
湖镇围内主要为胡氏和陈氏族人。胡氏族人,余人,占据着村落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主要在南面,占湖镇围建筑总面积六分之五有余。胡氏族人居住部分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以村中巷道为界,东边分为木屋、叶屋、新屋三房,西边则分为一、二、三、四、五、六房。陈氏族人聚居的村民小组名为“陈学村”,人口有余人,位于村落西北方,占湖镇围总面积六分之一不到。胡、陈两姓氏各自居住区域泾渭分明,一条较大巷道从胡氏祠堂右边一直延伸至陈学村。
祠庙——叶屋湖镇城
当人们提及四周“围墙”时,族人会义正词严地说“是城墙,不是围墙。这一说法源于湖镇围的善政巡检司设置史。明崇祯版《博罗县志》对于明朝在博罗设巡检司记载为:“善政里巡检司,在县北30里胡镇村。洪武四年建。设巡检一人,吏一人。弓兵50人。经裁,存16人。石湾巡检司,在县西里石湾村。洪武四年建。设巡检一人,吏一人。弓兵50人。经裁,存20人。”民国版《博罗县志》第页则记载:“善政巡检司署在县西北四十里湖镇村,洪武四年建。”第页记载:“湖镇城,县治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
村民据此认为,明洪武四年(年),湖镇围被设为巡检司,得以四周建造城墙,设置城门,城墙外亦有护城河,因此而得名“湖镇城”。所谓巡检司,即为“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伪奸,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限”,也就是说负责稽査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明朝的巡检司是一个比现在的派出所还小的机构,正因为此,也有人对因设巡检司而建城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古代湖镇围手绘复原图不管说法如何,湖镇围的墙是确实存在的。村民介绍,湖镇围四周城墙长达米,高3米,宽1米余,可以跑马,墙体有规律地布置枪眼、瞭望孔。年,所剩城墙也被拆除。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地兴起“大规模养猪”高潮,城墙墙基多被村民撬挖一空,以建猪舍,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处墙基遗址。湖镇围村外围北门林子的杂草丛中尚可找到城墙残垣,墙上爬满苔薛,青砖规格多为mmXmmX80mm,比现在烧的窑砖要大得多,具有明显的明代青砖特征。
城墙不仅够高、够宽足以防御,而且设置三座城门,方便出入的同时增加了防御性能。整座围设有三个城门:迎阳门(东门)、北镇门(北门)、望庚门(西门)。围门高二层,门外各有一对石狮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唯独南边未设门,其原因是南面是湖镇围护城河的出口,风水不大适合而未设置南门,且在该设置南门位置的对面的护城河边沿设置照壁一个。据当地老人回忆:现在残存城墙位置原为北门位置。北镇门楼阁,楼阁高两层,四周墙壁设枪眼、瞭望孔。
围内主道三座城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拆毁,石制匾额几经周折现已重回村民手中。北门为红石材质,阴刻“北镇门”“乾隆壬辰年秋月吉旦重修”(年)字样,长1米,宽0.5米。东、西两门为花岗岩材质。东门阳刻“迎阳门”字样,西门刻“望庚门”“嘉庆丙子重修”(年)字样,长1.26米,宽0.62米。族人对于材质区别的理解是:“北门风沙大,邪气北吹来,所以取名北镇,用朱色,意为镇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座城门躲不过被拆毁的命运。北门、东门门匾被放进东门的鱼塘中,修建灌水渠;西门门匾用作排水沟沟底石块,这一躺将近半个世纪。年,胡氏族人根据当初印象,开始寻找这三块石牌,次年北镇门与迎阳门门匾失而复得,而望庚门门匾直到年才重见天日。现在三块石门匾存放在老年活动中心。
湖镇围的排水系统堪称一绝。再大的暴雨,不过几分钟,即可排泄干净,这得益于湖镇围完善的排水系统。
第一,护城河的活水。湖镇围的护城河引自上游的几条河流,在围的南面还有出水口流向下游的河流。护城河水面宽达20余米、水深达6米,可见储水量之多。
第二,中间高、沿河低的依山而建布局。围内后山位置最高,建筑群依其地势渐次展开,沿河的建筑地坪最低,沿着纵横交错的巷道,明沟暗渠依次展开,雨水顺势流向前方的护城河内。
第三,大排水沟。在南面靠河的围内主道附近,有条很大的地下排水沟,战争年代可作为避难场所。
设于家门前的水井设于院落的水井设于屋后的水井名宗渊源
被誉为“罗浮名宗的胡氏定居湖镇围已逾千年。
一世祖胡衍北宋时期自江西庐陵行医至博罗,定居博罗城下街,生二子——胡椅、胡硝。长子胡椅迁徙他处,改姓为符。
二子胡硝生三字——胡思敏、胡思纲、胡天麟,均住博罗城。
第四代、第五代开始陆续往博罗城以西落居,其中胡思敏一支到湖镇莲塘定居,胡思纲一支到湖镇的孟径(原孟径已被显岗水库淹没,新孟径在湖镇镇西约一公里处)居住,胡天麟一支则到了横河镇落朱荣洞定居。六世胡文俊,胡思纲之孙,率领家族从孟径迁入湖镇围,为湖镇围胡氏始祖,迄今已一千余年。胡氏入住湖镇围之前当地有黄、朱、赖、刘等多个姓氏家族,不过后来随着胡氏日益繁盛,其他姓氏慢慢迁出村子,胡氏渐渐成为当地第一大姓氏。
湖镇围在明朝发展至鼎盛时期。明洪武四年(年)博罗县设善政、石湾两个巡检司,其中善政巡检司就设在今湖镇围内逊众公祠对面、坐南向北的一排平房内,工商业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明万历年间,博罗建有莫村、罗洞、石湾、善政四个社仓,善政社仓即设在湖镇围。据《博罗县志》(民国版)载:“博罗县城店户家,……湖镇牙店户50家。”湖镇坪店户占博罗县城三分之一,经济地位可见一斑。为了与湖镇圩竞争,周边村落纷纷建坪场,先后建有显岗坪、天和圩、联安圩、广宁圩,但在与湖镇圩的竞争中被淘汰,最终成为废圩。
信息来源:千年古村落
编辑:陈颖
初审:王丹婷倪康春
终审:唐耿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