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学学院有着北大1号院系之称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年前后进入北大数学学院的学生由于在数学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被称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走出了多位当今数学研究界的佼佼者作为其中一员袁新意从伯克利加州大学归来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数论和算术几何昔年数院讨论班中与同窗聚首切磋学问的少年今日以数学家的身份走上了他曾注目的北大讲台光阴弹指二十年,漫步在明丽如昔的未名湖畔袁新意和北大的故事未完待续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拿到“秘籍”的少年与他的数学往事
对数学的兴趣所带来的热情
和学习自主性始终伴随着他
“我现在讲这个故事,感觉像讲另外一个小孩的故事一样。”说到自己结缘数学的童年经历,袁新意不由笑言。生活环境的变化为往事蒙上一层朦胧的雾气,但这场经历本身也不乏传奇色彩。
与大多数天资聪颖的数学家相似,袁新意在初次接触数学时便感到特别喜欢,那是他6岁多刚上小学时。那时他不仅爱上数学课,还会主动把老师布置之外的数学题都做完,尤其喜欢做思考题,有时他甚至借来高年级的教材超前学习。尽管没有刻意攀比,但他的数学成绩在班级中遥遥领先。
然而,学校里日常学的数学与数学竞赛的难度毕竟有差异,袁新意首次感受到二者间的鸿沟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时市里举办了一场数学竞赛,袁新意从未接受过竞赛训练,但凭着坚实的数学功底通过了初试。在复试前的集训中,来自乡村小镇的他才感受到自己与城里孩子之间的差距,发现“别人比自己厉害很多”令他有些沮丧,在复试中也没有取得奖项。随着比赛结束,这次失利的记忆也逐渐淡化。
真正触动袁新意的是初一的数学竞赛。时隔一年,袁新意还是没有拿到任何奖项,在沮丧之余他开始思索:既然自己数学不错,也喜欢数学,为什么在数学竞赛中总是考不出好成绩?他很快意识到,城里孩子接受过高难度、系统性的竞赛训练,并养成了某些应对竞赛的思维方式,故而在考场上发挥好,于是袁新意突发奇想——他要自己训练。
初一那个暑假,袁新意主动跟父亲说自己要买书。他和父亲骑了20公里自行车来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下一本数学竞赛书。袁新意至今还记得,那本名为《初中数学竞赛同步辅导》的书第一章讲的是因式分解,这与初二的课程同步,但比常规的因式分解更有技巧和难度,这立刻就吸引了袁新意,“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人一下子拿到了一个秘籍”。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本数学竞赛书成了袁新意专注的乐趣所在。
袁新意拿到书后试图做题,但即使看了例题,习题也未能立即做出来。但这丝毫不减他的学习热情,他会花上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去思考,如果没有结果,就看一眼答案再思考,如此往复,最终抵达“恍然大悟”之境。初二一整年,袁新意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从最初题目都读不懂,到反推把握出题人的意图,随着书往后翻,袁新意发现自己能独立做出的题目越来越多,他一下子感觉自己开窍了。
变化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没有家长老师的敦促,也没有每月一考的压力,谁也不知道这位少年在潜心钻研着艰涩的数学题,而且乐此不疲。
真正的锋芒是无法掩盖的,不久后,镇上举办了语数英三科联赛,这次的数学题目偏难,在大多数人考了不到60分的情况下,袁新意考了多分,以碾压性的优势位列总分第一。
此后,袁新意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方式钻研数学难题,他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进黄冈中学,又进入国家队、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一切顺理成章,却又仿佛有些不可思议,但几无疑问的是,对数学的兴趣所带来的热情和学习自主性始终伴随着他,处处究思,处处风景。
决定了!下一站,北大数院!
既然要学数学
北大数学是最好的
当然是去北大数院
因为数学竞赛的突出成绩,袁新意获得了保送资格,考虑专业时,他在数学和计算机之间犹豫了。时值年,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袁新意很清楚,如果学计算机,未来在经济上不会有太多顾虑。但他也深知自己喜欢数学,对数学的了解更多。纠结之下,他选择了自己6岁起便怀揣的热爱。
接下来的决定就简单多了,“既然要学数学,北大数学是最好的,当然是去北大数院”。
本科对袁新意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衔接过渡期,让他对数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知。在他看来,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区别在于理解,学一门课最重要的是理解,解题仅仅是辅助。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在学习深奥的数学思想时,袁新意有时不免惊叹:太漂亮了,都是旷世之作!在巨人面前,他也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更重要的是,看着这些专业领域的开山之作,袁新意想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能否做出这样的成果呢?他有些迷茫了。但将目光转回当下,每一门课的学习都是一个短期的小目标,在眼前的课程中都交上满意的答卷,他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
相比国外,北大数院本科设置的课程更多,这也为袁新意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新世纪前后,北大数学已经开启了针对本科生的“加强版”培养模式,前沿报告、学生讨论班、本科生科研等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妙的前所未闻的数学知识,也引燃了他们的智慧火花。
在小规模的讨论班中,学生就感兴趣的课题作报告,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学者大牛也会不吝时间来引导本科生。这种比上课考试更灵活的学习模式让袁新意感到舒适惬意,他还与同学自发组织了讨论班,大家共读一本书,并轮流主讲。虽然在现在的袁新意看来,当时大家在数学上的理解尚浅,但这么一波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讨论热爱的数学,即便不讨论时也彼此招呼问候,精神上还是很受鼓舞。就在这一群青年读书讨论的友好氛围中,孕育着后来的“北大数学黄金一代”。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
左起分别为刘若川、恽之玮、袁新意、宋诗畅、肖梁、许晨阳
时光荏苒,三年便提前本科毕业的袁新意再次面临抉择,尽管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但辽阔的世界总归值得一看。袁新意决定闯一闯,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随张寿武老师学习数论。
回顾自己的本科经历,袁新意发现,迷茫、对未来不确定的确会不时造访,但他不会让自己徘徊太久,而是定一些短期目标让自己过得充实,然后路总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灵感出现之前,你几乎已经知道了一切”
灵感迸发往往只是电光石火的一瞬
但背后却是袁新意
持之以恒的思考和积累
在张寿武的指导下,博士期间的袁新意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