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大湖 >> 北大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20级张华导师组丨领略燕园风情,感受北大

来源:北大湖 时间:2022/6/27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026/95975.html

20级张华导师组全家福

庚子之秋,丙戌初至,国庆佳节,中秋乐事。张老师带领20级导师组同门漫步燕园,追忆往昔,寻根北大,风乎舞雩,咏而归。

感受北大气象

北大之游自南门历史沿革起,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南门的历史以及旁边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宿舍楼,几幢建筑保存完好,那是众多大师曾经居住的地方,也记载了张老师在北大的峥嵘岁月。

张华老师介绍北大楼宇历史

经过百年大讲堂,我们来到了北大精神的植根地—燕南园,如同屹立在旁的古树一般,曾经生活在燕南园的大师也早已将他们的风骨扎根于北大,几经沧桑,生生不息。在张老师娓娓道来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曾经居住过哲学大师冯友兰、汤用彤、冯定、朱光潜,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等众多大家。张老师还分享了和朱老打太极的趣事,曲径通幽,古木参天,我们仿佛跨越时代,来到一个未曾认识的北大。

在燕南园57号驻足,张老师跟我们讲这就是有名的三松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以院中三棵松树命名的住宅。在冯老八十六岁时口述的《三松堂自序》中写道:“‘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动乱殆将逐出,幸而得免。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张老师回忆了过往拜访冯老的故事,不禁感慨大师风骨犹在。

访冯友兰故居

未名湖畔,博雅塔旁,张老师向我们阐释了“一塔湖图”诙谐却又贴切的含义,博雅塔是神来之笔,未名湖乃天池巨砚,图书馆则是一代代北大人挥动博雅巨笔,饱蘸未名之墨书写光辉历史的见证者;博雅塔象征阳刚之气,未名湖尽藏阴柔之美,一阴一阳,一纵一横,刚柔并济,大象无形,这种美是北大特有的风度,卓然耸立的博雅塔原是为解决校园供水问题而建立的水塔,却仿通州古燃灯塔样式,不经意间被北大的浪漫而触动。

未名湖合影

在通往后湖的路上,我们依次参观了山鹰社攀岩,大家兴致很高,在李兆基人文学苑,我们领略了北大文科四门之一“哲学门”的风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先生将横渠四句作为一个哲学家的期望。

朗润园中,荷塘美景尽收眼底,漫步后湖,北大气象感触颇深。在张老师矫健的步伐下,我们一次次被燕园风情所触动,在季羡林故居前驻足,在国发院前留影,在中国书法研究院前留念…….

随后我们来到蔡元培先生和李大钊先生的雕像前瞻仰,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李大钊同志则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血溅轩辕。

瞻仰蔡元培雕像

最后我们来到西门合影留念,西门前的华表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后置于燕京大学,均由汉白玉雕成,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这对华表历经百年沧桑,给古老而年轻的北大校园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

座谈会

座谈会上小伙伴们各自分享了自己所领略到的北大气象,第一次用心领略了北大风情,感悟到一名北大人应有的情怀,张老师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亲切地告诉我们这一次带大家是来寻根,寻北大风骨之根。北大精神是永恒的,而大师则是最佳载体,大师之所以大的原因有三点,张老师从自己过往与大师们的故事为我们做了总结,第一是大师有风骨,有气质,有自信,这种卓尔不凡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本身就是所在领域的泰斗,面对重要政治人物亦能谈笑风生;第二是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第三是虚怀若谷,开放包容,不固步自封,不断更新自我,推陈出新。

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张老师身上风度翩翩的气质,除了表示要静心多学习感受思考沉淀外,更重要的是要塑形,身体的资本最重要,否则下一次爬山一定追不上张老师的步伐……

-圆满结束-

文字:靳旭

排版:叶贝

图片:张华导师和他的学生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