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大湖 >> 北大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已发现20多种远古人,

来源:北大湖 时间:2022/9/10

引言

我们伟大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已经发现二十多个远古人类遗址,,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及其石器文化最多的国家。

境内的远古人类

已知最早的居民是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后来又发现了石器、有打击痕迹的动物骨片及用火的灰烬,定名为元谋人。年在陕西蓝田发现了头盖骨等骨骸和三颗牙齿化石以及旧石器和动物化石,被称为蓝田人。北京人的遗址闻名世界。在那里陆续发现了原始人类的遗骨、石器、用火遗迹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科学对原始人类的体质特征、生产活动、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了解,主要来自北京人及其研究成果。

北京人是我国学者裴文中年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内发现的。模样与现代人不全一样,前额低平,眉脊粗壮,鼻子扁平,嘴部前伸,脑壳比现代人厚,脑量只及现代人的四分之三。北京人的双手和上肢同现代人相似,下肢虽然有点弯曲,但已能够直立行走。从北京人体质的发展可以看出,上肢发展最快,这是他们用手劳动的结果,下肢负担行走职能也得到了发展。用手劳动和直立行走,引起和促进了脑的发展,这就证明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

北京人已能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木棒、骨器,更多的是石器。他们已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制作石器,用一块石头去敲击或垂直砸击另一块石头,或拿一块石头去与地上的大石块碰击,这样就能得到许多带刃石片,并修整成各种石片。也有一小部分石片,未经修理就直接拿来使用。按其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砍斫器增强了拳头的打击力量,使用木棒等于延长了手臂。

北京人的山洞内有很厚的灰烬。他们从自然界的野火中捡回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使火长年不灭。有了火,能够吃到烧烤过的食物,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脑和体质的发展。火还可以取暖、吓跑野兽。火的使用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几十万年前的周口店一带,林木茂密,气候温暖湿润。成群的野马、羚羊、梅花鹿在草原上奔驰。犀牛、猕猴在林木稀疏的山间寻食,熊、豹、狼和剑齿虎出没在山腰里。水牛、肿骨鹿活动在水边。剑齿虎是北京人的可怕敌人,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头上长着掌状分支大骨的肿骨鹿是他们的主要猎物。一旦发现大兽,北京人常常几十个人一起追赶、吆喝,用石器砍,用木棒打,老人和小孩高举火把堵塞它们的逃路。死兽或受伤的兽被人们拖回山洞里,围着火堆烤来吃。老年人用尖状器把兽肉一块块地分给人们,有的人还用刮削器剔刮兽骨上的残肉或把兽骨用斫器打破吸食其中的骨髓。

食物少,大家就少吃。夜深了人们就睡在火堆旁。洞口燃着一堆火,猛兽见着火光就逃跑了。有时,穴熊还来争夺洞穴。人们奋起用石块,木棒和火把把它赶走。一场暴风雪,甚至季节的更替,都给他们带来困难。许多人活到十几岁就死去了。

北京人及其子孙在龙骨山居住了数十万年,饱受毒蛇猛兽之害,历经天灾瘟疫之苦。艰苦的生活也锻炼了他们,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发展了生产,也改造了自己的体质,繁衍了后代。

北京人经过几十万年的生息和繁衍之后,大约有一支迁居到大湖岸边的许家窑居住,这是专家们经过长期发掘、研究整理出来的。年至年对许家窑人遗址的大规模发掘,找到十块头骨残片、两块枕骨、颌骨、牙齿及大量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材料虽欠完整,却足以看出许家窑人的体质特征和它在人类进化路线上的位置。

十多万年前的大同盆地是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湖,气候温暖,生机盎然。湖边柳条垂丝,榆花飘絮。山坡上杂花生树,绿荫匝地。浅水里游鱼穿梭,虾群如织。

湖滩上有龟、青蛙、螺蛳、蚌壳。山坡上有田鼠、兔、野马、野驴、各种羚羊、各种鹿、狼、野猪、虎、豹以及巨大的古象、野牛和披毛犀。动植物虽然如此丰富,可许家窑人的生产和生活却是极为艰苦的,根据牙齿化石判断,由于水中所含氟元素的危害,他们牙痛厉害,咀嚼困难。可能还腰脊弯曲,脚上长着肉刺。

在我国,与许家窑人同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还有广东省曲江县的马坝人、湖北省长阳县的长阳人、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比北京人进步了。马坝人的头颅骨已比北京人薄,前额隆起。长阳人的上颌骨已不像北京人那样显著的向前突出。丁村人的牙齿,齿根和齿冠都较北京人进步,接近于现代人了。

大约在年前,北京人活动过的地方,又生活着一种远古的人类。他们的长相已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是在北京人洞穴中的顶部一个洞穴中发现的,名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已臻成熟,有不少的新成就,他们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掌握了磨光、刮削、钻孔、刻纹和着色等新技术。

磨制能使最坚硬的石块制成所需要的型式,刃口经过磨光更为锋利。磨制是用蘸了水的砂子在石板上碾磨,有时只摩制刃口,有时又通体磨光。钻孔是为了穿孔。最能体现山顶洞人制造工具技术提高的是骨针。针身长82毫米,有火柴棍般粗,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石锥从两面慢慢钻通的。

制造这根小小的骨针,必须切割兽骨,加以刮削,挖穿针眼,最后通体磨光。骨针能把动物的筋或植物纤维做成的线,把兽皮缝缀成衣服,穿在身上更合身、暖和。不像从前只能把兽皮披在身上,肩冷盖肩,腰冷围腰。

山顶洞人把小石珠、鱼骨、骨管穿孔或刻槽,用绳索穿起来戴在颈上,并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很美观。装饰品的出现,反映了人们正在从各方面丰富自己的生活。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摩擦生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使此后许多重要发明如陶器、金属工具等成可能。造火还使鱼、某些植物根茎也可吃了,食物资源可说无限,人就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去开拓新的居留地。火还可以焚烧森林,驱逐其中的恶兽,开拓便于安全狩猎的空地或林木稀疏的草原。既利于食草动物的繁殖,又开辟了新的采集地。各种野草的籽实是人的一种重要食物。山顶洞面积约平方米,能容几十个人居住。洞内有一陡岩,自然的把洞分成“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有石器、装饰品、灰烬等发现,是居室兼厨房。

下室埋葬死者,发现有一男二女的骨骸,撒有许多赤铁矿粉,随葬有石器和装饰品。对下室死者的安排,正是上室生者生活的写照。男女老少埋在一起,随葬品又无多大差别的现象,反映了人们血缘关系的密切和氏族成员间的平等。死者周围撒有赤铁矿粉和随葬品的现象,说明他们已有了埋葬的习俗,表明他们的思维活动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宗教观念和一种对超现实存在的意识。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

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各地的母系氏族公社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距今五六千年,氏族公社普遍进人了繁荣阶段。由于各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尽相同,发展情况不全一致。其中,距今多年的河姆渡氏族公社和距今多年的半坡氏族公社,提供的考古材料最丰富、最具典型意义,可以再现当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氏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生动情景。

河姆渡氏族和半坡的居民普遍使用了磨制石器。磨制能使器形工整,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反复磨制还可多次使用。与磨制技术相配合,还出现了锯割技术。因为制造石斧、石锛、石铲之类巨石器之时,对石材有特殊要求,须用锯割方法去掉多余部分,坯子方能具有雏形,并对巨石器钻孔,使石器或骨器同木柄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以前是把石器同木柄用绳索捆绑在一起,易松动又不顺手。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约始于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标志着生产工具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巨石器是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的氏族成员们的主要工具。半坡人用石斧砍伐灌木丛林,大树仍让其存在。用尖木棒掘土,石铲用于松土,最后用石刀收割谷穗。半坡人的主要农作物是耐干旱而自生力强的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人还种了白菜,也种了麻。遗址出土了陶、石制成的纺轮。利用纺轮可把植物纤维捻成细线,织成布匹。

河姆渡地处南方,多沼泽。排干积水,翻耕水田和适时灌溉需用锐利的工具。河姆渡人多用坚硬的骨器。用动物肩胛骨琢磨为耜翻地,就像今天用铲一样。种植的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河姆渡人饲养了猪、狗和水牛。半坡人饲养了猪、狗、羊、牛和鸡。

由于农业和饲养动物刚刚发,人们还得在农闲之余出外捕鱼,或用箭射杀中小动物和鸟类,老人、妇女和少年还要去采集野生植物,补充生活资料的不足。在半坡人的房屋和地窖中,就发现了许多榛子、松子、粟子、朴树子以及螺蛳壳和蚌壳。人们经营农业之后,便能生产自己需要的食物,能够定居下来。

当然,原始农业的耕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并经常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收获量很低,但它说明人们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增加天然产物,生活多少有些保障,对未来日子充满信心,也有时间去从事制陶、纺织等生产活动。谷物必须妥为收藏,以维持一整年的生计:还要细选精华,留作来年的种子。母牛、母羊不能轻易宰杀要用来繁殖小牛、小羊。

人们从此懂得长远打算和节俭了。会吃天天有,且丰年之后往往接连几个灾年,不能对未来日子掉以轻心。储存谷物的仓库出现了。半坡人有储存东西的地窖,密集地分布于房屋以外。有的地窖十多个集中地分布在一个地方形成窖群,这很可能是集体储存的一种方式。仓库是生产发展和财富积累的标志。

谷物逐渐成为主食之后,各种各样供炊煮和储存东西的陶器出现了。半坡遗址出土了50万件陶片,依其形状、特点和实际用途,可分为食用器、水器、炊具和储存器。半坡遗址有陶窑的遗迹。那时人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黄土作陶土。陶土踩匀后,搓成泥条,圈叠成陶器的粗坯,接着修饰陶坯,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耳等附件。小器皿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

陶坯半干后,再刮磨器皿内外。又用赤铁矿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之类的工具,在器皿上描绘彩画,有时还在描绘之前就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衬地,画面因此变得更为鲜艳。由于窑室封闭不严,陶土中的氧化铁充分氧化,烧出的陶器通常是红色或褐色的。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半坡遗址有四五十座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子,每座小房子面积约10平方米,是氏族成员的住所。大半是半地穴的,坑壁为墙基,其上依次竖立木柱支撑屋顶。居住面、墙壁和屋顶皆抹了草筋泥。

为了防潮、耐用、防御风雨,居住面和墙壁用火烤过。居住区中央为一广场,旁边有座平方米的大房子,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外,有一条深宽各约五六米的沟围绕。烧窑场、墓地皆在濠沟之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落。

这一幅图景,反映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死后又埋葬在一个墓地,表明他们同属于一个母系氏族。河姆渡人为适应南方的气象气候条件,建筑木结构的房屋居住。他们把一根根木柱打人地下,然后在木柱上架屋。上层住人加下层堆放杂物和喂养牲畜。这种把居住面架高的房屋叫“干栏”式建筑。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妇女在生产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担负了主要的劳动。妇女在社会生活上同男子是平等的。婚姻是族外婚,一个氏族的男子到外氏族去同该氏族的女子婚配,反之也然。男子死后运回本氏族安葬。因此子女只能认识自己的母亲,亲属关系和财产继承也按母系血统确定。

结语

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是由一个老祖母繁衍下来的女儿、女婿、外甥等组成。氏族长由一个有威望的老年妇女担任,负责安排全氏族人的生产调配工作,计划生活用物与具体指导妇女炊煮纺织等。氏族的权力机构为氏族议事会,由全体成年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一氏族有自己共同的名称、墓地,尊敬共同的神祗和图腾。土地、房屋、牲畜等归氏族公有。个人所能支配的只是他本人常用的工具和武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