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宇结束支教31天后,四川西南大凉山的一隅,一座两层高的红砖教学楼,拔地而起。
不高的楼上,刚挂上新鲜的红色宋体字——新东方优播爱心教学楼。
这是朱宇特意选的名字。毕竟时至今日,作为曾经的CEO,东方优播仍然是朱宇人生中重要的奋斗场,也是他和伙伴们曾经挥洒热血的江湖,所以这份难以名状的感情总是捱在他的心里。
“我当时和俞老师说,俞老师,既然这楼我也有出钱,我可不可以有点点私心,在楼的名字里,也加上‘优播’?”于是,这个大半年前为顺应国家“双减”政策而解散的公司,在大半年后的今天,在大凉山的一座小楼上,留下了名字。
1
捐楼?一个十年前就落伍的动作
早在几年前,捐建教学楼这种大基建、大投入的项目早已成为大部分公益组织最不愿意投入的公益项目之一。“十几年前那阵盖楼的公益热潮过去之后,所建的学校有七成都荒废了。”
原因很简单,乡村人口在不断流向城镇、县市,同时国家一直在推动乡村教育资源整合的动作,那些分布在各个村落的适龄儿童,大多都会去城镇的中心学校念书。
村里的小学没人来了,自然就荒废了。
昔日热闹的某希望小学,如今人去楼空。来源于网络。
一如扎入乡村教育公益几十年的老公益人俞老师,上一次捐楼也是在10年前了(年4月,新东方公益基金会出资万元,在四川芦山县清仁乡捐建新东方小学)。所以,俞老师这次愿意掏出60万人民币支持朱宇盖这栋教学楼,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
“没错,俞老师也问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个学校不一样的一点在于,两年前,这个学校旁边通了一条公路,随着交通、经济的发展,周边越来越多的乡村、城镇也发展起来了,大家也慢慢开始送孩子来这里上学。”一条公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一个乡村学校曾经注定空心的命运,“所以,在别的地方捐楼可能很需要考量,但这个学校不会。这几年来,学校的招生人数翻了两倍,所以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来上学,不会空心。”
但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在其他的报道中能看到,阿波觉小学的基础设施其实并不缺乏,各种类型的设备硬件也相对完好,为什么还需要再建一栋教学楼呢?
朱宇抛出了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答案——汉语。
阿波觉学校坐落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内,除了去支教的“外族人”,当地居民基本都是彝族,不大会说汉语,很多孩子都是长到七八岁上学之后,才第一次见到汉字。
所有支教老师,都兼任着语文老师的活儿,指导孩子们识字、阅读、学语法。朱宇来到学校时,自告奋勇地同时承接了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结果发现即使是教数学,他也要费尽心思先当好语文老师,先给孩子们解释明白题目的意思。
“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要怎么解题呢?”
有的孩子完全听不懂汉语,也有孩子跟自家哥哥姐姐们学过一点点汉语,一个教室里坐着五六十个孩子,但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老师上课的进度快也不是,慢也不是,朱宇教得实在吃力,就有了分班教学的想法。
的确,如其他报道中提到的一样,阿波觉学校的硬件设施实际上还不错,每个班都有结实漂亮的教室,里面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对于现有体量的学生来说,这些硬件教育资源绝对充足。只是,如果想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分班教学,还是需要更多教室。
思量再三,朱宇决定为阿波觉建一栋教学楼。他盘了盘个人资金,拼拼凑凑只有40万,离盖楼还有差距,于是他找到了俞老师。俞老师二话不说,很快安排新东方公益基金会拨款、协助朱宇。
于是,挖掘机驶入了阿波觉小学,于是,各种建材堆砌了又堆砌,于是,在8月8日这个中国人看来的好日子里,一栋挂着新东方字样的教学楼,在四川西南的大凉山深处,拔地而起。
2
解决问题的人少,发现问题的人更少
盖楼,只是把朱宇看到的最外显的问题解决了,也是他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但乡村教育的问题绝不止这一个,那些朱宇无力改变的,也成了他的心结与无奈。
说起乡村教育的不足,好像人人都能谈上一嘴。老师人手不足、当地观念固化、学生基础差……都是老生常谈,连我们这些没去过支教的人都能分析一二。
但作为曾经的企业管理者,朱宇能以不同的视角看到更多问题,比如在乡村教育中,更少被提起的角色——乡村校长。
朱宇和孩子们
一般来说,乡村教师总是大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