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大湖 >> 北大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平湖西林寺当湖古寺之一

来源:北大湖 时间:2023/3/4

嘉兴地名

西林寺,古名“西林院”,位于钟埭街道西林寺社区中部,环城西路东侧,其地以古寺得名。清代时期,西林寺属齐景乡二十一都下扇外西门庄。

民国期间,隶属汉塘镇。年后,曾属福臻乡、城北乡、城北公社。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该地块征地拆迁,新建“西林寺新村”,归属城关镇;后为当湖镇。年5月乡镇区域调整,划入钟埭街道。

西林寺接官亭遗址

西林寺为当湖古寺之一。

据元至元年间《嘉禾志》卷十一载:“西林院,在(海盐)县北五十里。”

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三也有记载:“西林禅寺在西关外。

据《武原志》名‘西林院’。南宋绍兴五年(年)赐额为‘西林寺’。”

明朝初年,古寺因年久失修,已成废墟,仅存遗址。正统六年(年),明廷定都南京。巡抚右侍郎周忱巡视平湖鱼米之乡,发现西林寺已成为空闲之地,令县官“设立囤户,打囤收粮”,准许粮商在此处设仓购粮。此后,就地改建成粮仓,时称“西仓场”。

嘉靖三十二年(年),倭寇来犯,将粮仓移至城内的西北处(今新华爱心高级中学地块),改名为“便民仓”。后来,在原处遗址置“无祀鬼神”(俗称“野鬼”)的厉坛,每年三月初三的“鬼节”之日,香火兴旺。

万历二十八年(年),新任知县王羲民察访地方民情,得知其地原系古迹,接受地方百姓请愿,在古寺旧址复建西林寺,将厉坛移往寺西另建。曾官至福建按察使的平湖名士过庭训捐献寺东北的田地二分五厘,新建华严楼。重建后的西林寺气势恢宏,其正殿、山门、地藏殿、十方堂、斋堂、厨舍等,焕然一新。此后,清乾隆与同治年间又经过2次重修。

当年平湖中学复制的鱼乐国碑

据传,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做官前曾在当湖执教,书写了“鱼乐国”三字,东家请工匠刻成砖碑,送予寺院,将其镶嵌在西林寺前的照壁间。

董其昌(—年),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今为上海闵行区马桥),明万历十七年(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赐谥“文敏”。

清乾隆年间《平湖县志》卷一记载:“鱼乐国碑,在西林寺壁间,明董文敏书。嘉兴烟雨楼‘鱼乐国’三字,相传从此拓出摹刻者。”可见,董其昌的书法在当时名闻遐迩。

清光绪年间当湖诸生徐元琛在他的《当湖杂咏》中云:“西林寺,寺壁嵌有董其昌鱼乐国碑,寺前为放生河,庭有梓树二株,焚余,枝叶复荣。”诗云:

西林古寺绿阴多,

双梓焚余发旧柯。

三字碑题鱼乐国,

门前知是放生河。

光绪年间当湖举人何之鼎在其《当湖竹枝词》中说:“西门外西林寺,有董其昌鱼乐国碑。”诗云:

西林寺近便民仓,

闲步西郊度石梁。

剩有古碑鱼乐国,

苔青藓碧立斜阳。

关于董其昌在平湖之事,年《平湖县志》附录中也有印证:董其昌年轻时曾应城西冯家之聘,开馆授课。家主逝世,举办丧事,由董其昌任账房,将亲朋送的奠礼一一载于丧册。冯氏后裔代代相传保存丧册。抗战前期,这本丧册在上海书画市场出售,行家鉴定确系董氏真迹,售价千余元。

抗战期间,西林寺被拆毁。年文物普查时,在西林寺社区的西南侧原西门外大街与白马堰老街相接之处,发现方形石柱1根和立柱上的抱鼓石及其基座,表面阴刻卷曲纹饰。据文物专家推测,此石柱为古代“接官亭”遗址。

年,西门外大街进行拆迁改造时,在施工期间又在原遗址处发现大小不一的石柱子7根和一些刻有图饰的石块。据文物管理部门考证,该地原是平湖县境西界,西邻嘉兴县,在此设建凉亭,是古代时期平湖县衙为迎送官员举行礼仪之用。

今日之西林寺社区

古老的西林寺,经过历史的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古寺遗迹早已全无,但西林寺这个古地名尚存,经过旧城改造,如今已经建设成环境优美、市民安居乐业的西林寺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