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争存在多年,虽然新高考改革多省都不再区分文理,但问文理之争从未消停,虽然笔者是文科生,但也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理科生属实要更吃香一些。
强基计划诞生于年,选拔的学生需要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有资格承担培养任务的都是名校,像清北甚至每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都来自强基计划名额,已经是招生主要渠道了。
强基计划选拔的是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大多都是数理化生、哲学、历史等专业,意味着文理生均可报考,可近几年的强基计划选拔标准,属实让文科生叹气。
厦大公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哲学专业面向理科生招考
临近高考,多所高校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厦大也公布了的招生标准,招录名单中包括6个专业,其中物理化生仅限理科生报考,而新高考改革地区的考生首选必是物理,再选化学或生物。
理科专业限制选科很正常,但是历史学这种纯文科专业,新高考3+1+2的省份首选和再选学科均不限,我们知道虽然各地实行的新高考改革不同,但占据大多数,这意味着就算选科组合是物化生的纯理科生,也有机会报考厦大历史学。
哲学专业虽然有自己的学科,但向来被划分为文科一类的,可此次招考也是文理科生均可,除了3+3高考改革省份的有历史选科限制,剩下省份的考生不论选科组合是什么都可以报考厦大的哲学。
可能有人说,这也没啥,每所高校招生要求不同,很多院校哲学专业都是文理均招,这也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我们来看看去年厦大强基计划的入围标准。
表格中除了江苏、福建和湖北哲学类招的历史类学科,剩下的省份哲学专业的科类都是理工类,也就是说招生简章中注明文理均招,但是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却把哲学这样的人文社科专业投放在理工科类别上,文科生的跑到被占,怎能不叹气?
虽然话不好听,但笔者也能猜到高校这样做的意图,毕竟名校非常在意生源质量,而有些学生选择文科未必是因为喜欢,而是不擅长理科,这样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为欠缺,高校不青睐很正常。
再有虽然是哲学专业,但高校投放在理工类别汇总说明更想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不可否认,文科生看不懂理科题,但理科生很多却擅长人文社科的内容,高校综合之下侧重理科思维的学生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这样一来纯文科生的报考空间又少了些,需要提前在各院校招生章程上侧重了。
强基计划优缺点并存,考生要谋定而后动
报名强基计划虽然也要参加高考,但成绩并不是唯一要求,选拔人才标准按照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的比例,高考成绩占主要部分,保证了公平性,但校测又能让符合院校侧重的学生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哪怕考生在高考中略微失利也有机会入选,上岸名校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就像上面提到的,强基计划对文科生可不太友好,很多高校不招收文科生,即便招收的文科生可能也要面对和理科生的局面,例如说年北大强基计划在浙江省投放的文科名额只有4个,而当年的招生计划是64。
而强基计划中,很多学生是凭竞赛拿奖入围的,而对文科生而言,可以参加的有含金量的竞赛少之又少,所以文科生要想报考强基计划可得慎重。
强基计划的和高考的报考方式不同,每个学生只能报考一所院校,也就是39选一,如果学生不能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和院校招生的重点,一击不中立刻落选,而且部分高校还限制了仅能报考一个专业,报考局限性较大。
此外,强基计划是选拔综合素质出众的学生,所以选拔标准不仅成绩得好,身体素质也不能差,所以有体测要求,很多学霸虽然学习好,但体育方面有所欠缺,也无法通过强基计划上名校。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限,有些考生抱着先录取再转专业的想法,可以多所高校都事先声明,原则上强基计划的招进来的学生不得转专业,学生只能“从一而终”,且基本所有高校都会鼓励强基计划的学生本硕博连读,甚至有部分院校要求必须本硕博连读的,如果学生没有长期求学的打算,还是要慎重考虑。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