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励人心。
1月11日至13日,吉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和政协吉林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吉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肩负着江城人民的重托,共商发展大计,共绘美好蓝图。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更是成绩卓著的五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三大攻坚战”获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更是吉林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殊为不易的一年。全市广大干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经受住了前所未有重大考验,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快速应对,创造了17天确诊病例零增长、30天回归低风险等级的江城速度;面对历史遗留难题,他们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办法,“半截子”工程、“断头路”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他们举全市之力开展创城工作,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实现了江城人民21年的夙愿!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吉林市主动发挥全省第二大城市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吉林市已明确旅游文化名城、现代产业基地、创新创业高地、生态宜居城市“四个发展定位”,发展旅游文化、精细化工、先进材料、装备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南部宜居宜游引领区“中心城市发展四大板块”,打造永吉、舒兰、磐石、蛟河、桦甸“五个县域经济增长极”;以实施“四六四五”发展战略为重点,对“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系统安排,努力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长吉“新双极”格局。
激情绘就蓝图,实干成就梦想。以“两会”为契机,吉林市观大势,看全局,攻坚克难的共识与信心正在凝聚;谋良策,出实招,奋发有为的智慧与力量正在奔涌。带着职责使命,肩负人民期待,吉林市委、市政府正努力开创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十四五”:蓝图绘就吉林市凝心聚力谱新篇
“四六四五”发展战略
“四个发展定位”
“六大产业集群”
“中心城市发展四大板块”
“五个县域经济增长极”
“四个发展定位”
01旅游文化名城
02现代产业基地
03创新创业高地
04生态宜居城市
“六大产业集群”
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围绕碳纤维、石墨、钼镍新材料、钢新材料、绿色石材、环保水泥等领域,创建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钼镍、石墨、石材产业园,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聚焦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冰雪装备等领域,发展航空装备制造;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功率半导体产业;分类发展雪场冰场重型装备、大众普及型个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打造冰雪装备制造大市、强市。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
重点发展粮食、畜禽、乳品、特产品、特色食品等精深加工板块,打造供应长春市乃至东北地区的“中央厨房”。
生物产业集群
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领域,构建以吉林高新区和吉林经开区为核心,以磐石无抗生物产业园等十大园区为载体的“1+10”产业布局。
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冰雪”“避暑”双轮驱动,围绕雾凇冰雪、温泉康养、避暑休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等板块,将吉林市打造成为世界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将重点景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休闲度假“后花园”。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重点开展精细化工头部企业培育、外地优势产业转移承接和进口替代产品开发,壮大基础化学工业,做强专业化学工业,做精高性能材料工业,培育特种化学工业。
“中心城市发展四大板块”
1北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样板区
主要包括高新北区、经开区、龙潭区
发展精细化工、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生态环保等产业,实现与长春新区协同错位发展,融入全省环长春工业走廊
2西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主要包括中新吉林食品区、船营区、昌邑区、丰满区、永吉县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的核心区域
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健康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互联网+农业”
打造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样板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和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先行区
3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主要包括船营区和昌邑区的中心城区
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金融业等产业
打造全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线下综合发展示范区、网红经济区
4南部宜居宜游引领区
主要包括丰满区、高新南区、永吉县、北大湖开发区
发展冰雪、文旅、康养、体育、房地产及特色现代服务业
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区,融入全省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
“五个县域经济增长极”
永吉县
争取撤县设区、推动与吉林市区同城化发展,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把县城及北大湖区域培育为吉林市副中心和长吉一体化重要节点;
舒兰市
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钼产业,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高地和中国北方钼业之都;
磐石市
打造无抗生物、冶金化工新材料、玉石和石墨新材料三大百亿元级产业园区,创建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
蛟河市
壮大医药健康、新型能源、绿色石材、长白山特产品加工产业,建设长吉图重要节点城市;
桦甸市
加快发展食品医药、绿色矿业、新型能源、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东北特色食品医药园区、绿色矿业园区。
:谋定后动吉林市扬帆起航再出发
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稳定工业运行
常态化开展“千人助万企”等活动,推动规模工业产值实现亿元。支持50户重点企业扩大排产,帮助20户“双停”企业恢复生产,推进15个项目投产达效。
扩大有效投资
深入开展“三抓”“三早”行动,全年计划实施万元以上项目个,当年完成投资亿元,工业投资占比力争达到50%。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亿元。突出抓好个以上项目春季集中开工。
促进消费升级
积极打造东市特色旅游商业街、河南街百年文化老街等,推进7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开展大型促销活动场以上。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夜间消费和健康、养老等成长型服务业。
拓展发展空间
引进浙江省及温州市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市多园”对口合作产业园区,推动义乌小商品城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中国(吉林)自由贸易试验区吉林市片区、国家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积极布局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接驳“长珲欧”空铁大通道。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行产业链链长制,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全力打造一批引领性成长性强、质量效益明显的产业集群。
聚焦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以创建国家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引领,推动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加快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加快打造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聚焦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壮大基础化工,继续实施“减油增化”战略。做强专业化工,重点引进专业化学品项目。发展高性能材料,推动汇达硅氧烷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特种化工,推动特种化学品快速发展。
聚焦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发展碳基新材料,实施吉林碳谷15万吨碳纤维原丝等项目。发展新型金属材料,打造冶金新产业基地。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加快金隅建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确保三河矿业微晶石项目投产见效。
聚焦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加快高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航空制造产业,抓好通用飞机及无人机制造项目。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华微8英寸电力电子器件芯片项目达产。
聚焦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推进鲜食玉米加工等项目建设。不断壮大禽畜乳品加工产业,抓好正大百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深度挖掘特产品资源,发展深加工产业,培育特色品牌。
聚焦生物产业集群
发展生物医药,启动实施磐石无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发展生物农业,推动左家生物科技产业园和乐斯农用原药产业园加快建设。发展生物能源,加快中航新能源、舒兰东晟等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步伐。
激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创新贡献率。
抓好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启动3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3个双创基地。加强与中科院等合作,促进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等领域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户,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户。
推进数字化发展
抓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云”企业发展到10个。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推动数据中心发展到5个。启动“城市智能体”建设,新建5G基站0个以上,光纤入户基本实现全覆盖。
强化人才支撑
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稀缺人才培育工程”,设立优秀人才引进培养专项资金。落实好人才“18条政策”和“1+3”配套细则,完善优惠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引进力度。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总要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打造样板示范带,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常年水平。启动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构建玉米、粳稻等“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大力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四好农村路”公里,巩固提升5.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公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个、A级以上标准示范村个。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选择部分出列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村予以集中支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优化帮扶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发展乡村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发展四大板块,打造五个县域经济增长极,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实施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启动“两桥一路”和松花江旅游航道工程。改造老旧供热管网67公里,新建天然气管线12公里。巩固“创城”成果,开展城乡“七边”环境卫生治理行动,完成六项清理任务。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一批县域基础设施、交通路网等工程。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考评体系,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快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
主动与长春市对接,共同编制规划、建立项目库。布局重大项目和特色园区,加快打造长吉北部现代经济产业带、中部绿色休闲产业带、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推动中油吉化、吉林化纤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联合研发生产汽车新材料、轨道客车轻量化产品。推动龙嘉机场至北大湖、北大湖至桦甸高速公路纳入全省公路路网规划,长吉高速公交化班线投入运营。
推进美丽江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完成环保整改任务,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狠抓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杜绝秸秆违规露天焚烧。加强煤烟型污染防治和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确保碳排放和能耗下降达标。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深入落实河长制,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湖泊水库环保项目,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体水质持续向好。
持续打好青山保卫战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制,落实十年绿美吉林行动计划,人工造林20万亩。
持续打好环境安全保卫战
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安全监管;大力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新格局。
增强高质量发展活力
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信息归集和联合惩戒,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全力提升审批效率,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2小时,低风险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推动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应进必进”。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个转企”户以上,新培育“四上”企业80户,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加快产融合作、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深入落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25项措施,启动百强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评选工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动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支持高新区先行先试,探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底线、保基本、提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今年要落实好30件民生实事。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城镇新增就业。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实施老旧小区宜居综合改造。为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等。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实施9个公共卫生项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深化义务教育大学区改革,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举办“盛世中华·国乐江城”艺术季等品牌活动。
全力维护安全和谐稳定
积极化解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持续开展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专项整治,避免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平安江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吉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