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天。从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以来,中国各地向冰雪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因冬奥会结下“冰雪奇缘”。
北京年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天。新华社发(胡星宇摄)
“冰雪启蒙”
10月18日,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采集成功,中国短道速滑名宿李佳军参与了火种在古奥林匹亚的传递。46岁的李佳军是中国首个获得冬奥会奖牌的男选手。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母校长春市平泉小学成为当时中国冰雪教育的一面镜子。
那时,平泉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要带两个饭盒,一个装饭、一个装冰,到校后第一件事是把饭盒里的冰扣在操场上。3个星期后,参差不齐的冰块形成规模,老师们便趁着寒夜浇水、锉平,一座校园冰场“落成”。
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们在滑雪教练的指导下练习坡道侧向移动。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光阴荏苒,30多年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进冰雪教育,冰雪资源日渐涌入课堂。
霜降刚过,11岁小镇女孩金思续就开始期待冬天到来。“我特别喜欢滑雪,就盼着早点下雪。”金思续还在家里穿上滑雪服、蹬上雪板,向记者展示犁式转弯、半犁式摆动等动作。
金思续的滑雪启蒙来自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中心小学校。年,这所位置偏远的乡镇小学迎来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滑雪课。学校操场有条长米的跑道,雪季后它将成为“雪道”。校长沙志胜说,学校在冬天增设滑雪课,每班每周一节,全员参加,“孩子们哪怕小脸冻得红扑扑的,也不愿意下课”。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滑雪课上体验单脚雪地滑行。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多年来,东北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项目开展基础,体育和教育部门广泛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冰雪进校园”系列活动。吉林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王福海介绍,全省已建成所省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滑冰馆和室外滑雪场已由年的5座和26座,增至目前的15座和50座,每年利用自然冰浇冰场块以上。
种下冰雪梦想的孩子们惊喜不断:室内雪场、旱雪场等场地投入使用,使滑雪不再是冬天专属;部分城市将中小学每年寒假第一周定为“雪假”;冬奥冠军周洋、李坚柔等成为公益推广大使,到校园手把手指导孩子技术……
“比起我小时候,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我对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充满期待。”李佳军感慨。
“冰雪氛围”
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启第一次冬奥之旅,开幕式挥舞着五星红旗的旗手是长春速滑名宿赵伟昌。今年71岁的赵伟昌回忆,当年中国全部28名参赛选手在参加的5个项目中无人跻身前8名,大家深切体会到了与冰雪运动强国的普及差距。
年3月30日在长春市家中拍摄的赵伟昌,他手中的照片为年中国代表团在第十三届冬奥会开幕式上入场(左)及年赵伟昌在第十三届冬奥会男子0米速度滑冰比赛中(右)的照片。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过去,我国许多省份百姓对冰天雪地缺少体会,更别提参与滑冰滑雪了。”赵伟昌说,即便在我国东北也没有像欧洲、北美一样形成冰雪运动生活化的氛围,老百姓更习惯“猫冬”,导致“冰雪人口”范围窄、基数小。
如今,冰雪运动不断升温,曾对冰雪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的很多省份开始投建冰场、雪场。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更是不断夯实自然冰雪根基。
孙川家住深圳,准备下个月请年假来东北“滑个痛快”。作为“候鸟”,他近年来每逢雪季便会“飞”到东北。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