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浙江日报5版要闻刊登文章《从倒数第一到全省示范——看龙游乡镇文化站如何逆袭》。内容如下:
“只有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近日,在龙游县模环乡综合文化站排练厅,伴随着《国家》悠扬的旋律,十多位农村妇女在文化站专职文化辅导员邵国英的带领下学跳手语舞。
“像这样的免费培训天天有。”文化站管理员杨虹说,在图书馆里看书、在视听室里学唱歌、在书画室里写字画画,文化站成了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到了晚上8点多,村民们依然意犹未尽,不愿离开。”
从年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中的倒数第一,到被列入省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地区,再到今年作为典型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交流,龙游近年来通过整合盘活各种资源,坚持“建管用”三步走,让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人、有场地、有活动,重焕生机和活力。
盘活资源建场地
一走进模环乡综合文化站,舞台两侧的圆锥形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闲置的老粮仓改造而成的。”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郑利霞解释道,龙游作为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地方财政较困难,各地就通过改建、置换、扩建、租赁等方式,盘活现有场所资源,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从无到有”。
试点引路,塔石镇腾出了原财政所大楼,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独门独院的综合文化站。紧接着,湖镇镇、詹家镇拿出了新建的办公大楼,石佛乡和罗家乡租赁了村办公用房,社阳乡置换出了乡客运中心,溪口镇、小南海镇、横山镇、沐尘乡则分别将闲置的幼儿园、水管站、自来水收费大楼、小学校舍等场所,改造扩建为综合文化站。
到年底,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其中盘活公共资源改扩建的就达14个。
在模环乡综合文化站,记者看到,这里除了排练厅、图书馆、视听室、书画室外,还有文化小剧场、丰收主题馆等特色功能室。为了让文化站“先有后优”,去年龙游开始推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三年提升工程,出台《龙游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资金补助办法》,先后投入多万元用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三分之二的文化站已达到省标一级站及以上标准。
站企联姻增人手
文化站建起来了,要想用起来还得有足够的人手。为破解人员短缺、服务不力的难题,年龙游开始引入社会力量,实施“一站一公司”模式,让文化站与文化公司结对“联姻”,按需购买服务项目。
根据购买协议,文化辅导员、管理员由签约公司派驻,具体负责综合文化站日常管理、专业培训、节目编创、活动策划等内容。协议书上还详细规定了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把服务内容全部进行了量化、细化。
“一年10万元的服务费,他们提供这么多的服务内容,真合算。否则我们文化站包括站长在内就只有3个人,靠我们根本忙不过来。”模环乡综合文化站文化员王艺说。
与该文化站签约的龙游习业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鲜时心里也有笔账:10万元除了支付文化辅导员和管理员的工资,还包括请培训老师的课时费,真的没钱赚。“但文化站就是我们的‘活广告’,我们可以通过周边县(市、区)、乡镇及企事业单位的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编排节目等获得收益。”她坦言,随着文化站的发展,她自己的事业也从当初的1个工作室,发展为现在的两家公司和3个工作室,仅去年利润就近万元。
三团三社掀热情
诗歌朗诵、笛子齐奏、舞蹈串烧……近日,在詹家镇综合文化站,一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快闪”热闹上演。“真是好看又好听,非常有意思。”赶来观看演出的三后村村民蓝素琴说。
“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来自‘三团三社’的队伍,全由村民组建而成。”郑利霞介绍,去年,文化站牵头组建乡村文艺社团和服务平台,依托文化站和文化礼堂组建各乡各村乡村艺术团、乡村合唱团、乡村民乐团、摄影社、书画社、文学社特色团(社),即“三团三社”。
“以前,我没事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去打牌。现在,我一有空就会往文化站跑。节假日,我还会带小儿子过来看书、学画画。”47岁的五桥都村村民童美君笑着说,自从学了跳舞,自己不仅身材好了,人也开心了。
詹家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辅导员周利军对此深有感触。回忆这几年的专业辅导经历,她感慨万千:“起初很困难,跳健身舞的人有,但动员她们学习艺术类舞蹈就摇头。”她到各村找村妇委会主任、文化员帮忙发动,每次组织培训她都挨个给村里推荐的人打电话邀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报名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得增加培训期次。
“农村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舞台。如今站在舞台上,个个都成了人才。”郑利霞说,龙游县目前共有文艺团队支,文艺骨干1.7万余人,做到了周有排练、月有活动、年有汇演,每年送演出下乡覆盖率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