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大湖 >> 北大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教育资源不均,优秀教师稀缺,他通过技术如

来源:北大湖 时间:2023/1/26

本文看点

·教育不公之痛,如何通过技术解决?

·走进校园,改变教学方式和形态是否可行?

·在线1对1,到底在动谁的蛋糕?

撰稿:贾宁

编辑:董金鹏

制图:王思程

张凯磊初到北京,跟学大教育创始人兼CEO金鑫、学而思(后改名「好未来」)董事长兼CEO张邦鑫等人吃过一顿饭。饭桌上,张凯磊意气风发得很。

来北京前,张凯磊在南开大学读书,课余时间在天津做家教,讲课很受家长欢迎,从一对一讲到一对多。大一暑假,张凯磊在礼堂里给一群高三学生讲数学和物理,对着台下四五百双眼睛,他有种做名师的感觉。

讲完暑假最后一课,张凯磊连续睡了五天,才缓过劲儿来。一个暑假,张凯磊靠着做家教,挣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元。

那是年,张凯磊才20岁,本该在南开大学读大二,但为了与金鑫、张邦鑫等人坐上同一张桌子,他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天津。

前一年,张凯磊以数学和物理满分的成绩,考到南开大学数学基地班。可是进了学校,他发现很多同学参加过全国奥数集训,有人拿过金奖和一等奖,自己被碾压了。当年发生的事情,张凯磊记忆犹新,他对新经济人说:「你想了两个小时的题目,他们抠着脚,玩着游戏,扫一眼就扔过来,告诉你互换上下积分试试。」

▲学霸君创始人兼CEO张凯磊

一年下来,张凯磊觉得,数学这条路终究还是不适合自己。做家教挣到一百万以后,他也不打算走这条路了,于是休学到北京,创办了问吧教育。

其实,坐上饭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看到了机会。那是金鑫、李如彬、姚劲波创办学大教育的第三个年头,他们推出一对一中小学辅导,销售额增长很快,不到一周就收入几十万元。一年后,张邦鑫把家教发展为线下小班授课,取名学而思。

同在一个圈子,席间谈笑风生、觥筹交错,一转身又是奋力厮杀、刀光剑影。

一对一教育培训竞争惨烈,21岁的张凯磊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之后不久,问吧教育被安博教育收购,张凯磊回校完成未竟学业,暂时离开了这片江湖。

接下来的几年,曾经一起谈笑风生的金鑫和张邦鑫,分别带着学大教育和学而思冲出来,登上了美国股市。

张凯磊沉寂下来的那些年,还跟徐英亮保持着联系。徐英亮是张凯磊的大学同学,上学时就住在隔壁。徐英亮还在安徽工作时,两个人喝着啤酒聊着天,谈的最多还是教育,他想张凯磊教育创业之心未死,只是在静静等待即将到来的机会。

年,张凯磊重新出发,创办了学霸君。那一年,紧随着互联网的脚步,教育的红利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张凯磊不禁感慨「水大鱼大」。

01

教育之痛,技术能做什么?

蝉鸣渐退,九月如期而至,又是一年开学季。

在北京海淀、朝阳等区域,北大附小、北京实验二小等一流小学迎来新生。进入这些学校,往往是家长们豪掷数百万乃至千万元,买下学区房争取来的机会。

然而,进入名校还只是个开始。孩子们要在密集的课外辅导下,拿到奥赛奖状,走过万人过独木桥的小升初和初升高。即便如此,最终也只有北京市排名前几百的学生,能敲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大门。

在大兴、石景山、昌平等区域,大量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又是另一番情形。

等孩子终于有个读书识字的地方,家长们才能喘上一口气。对于未来,他们希望孩子最好能上个大学,不要再像自己一样,靠出卖体力维持生计。

在远离北京的广袤土地上,教育的鸿沟则更为惊人。张凯磊跟着大学同学去山东沂蒙山区,看到当地中学英语课由语文老师兼任,孩子们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背诵,没有办法张口交流。

创业后,张凯磊去了更多落后地区。在那里,他逐渐看到繁荣背后的另一个中国。

学霸君带着「AI学」系统到西部某中学,发现根本用不了。他们发现,当地高中老师的水平,甚至达不到中考要求。老师的教学靠死记硬背,稍微转换一下题目条件,老师就不会做了。

于是,学霸君只能从培训老师做起。

在云南蒙自下面的县城,学校开不出化学课和生物课。学霸君找了一批物理老师,培训化学和生物的课程,让他们回到家乡给孩子们上课。第二年,学霸君的团队再去时,当地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教育局长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别来了。接受培训的老师都跑了,不但没有开出化学和生物课,物理课也开不出来了。

张凯磊意识到,中国教育的最大痛点在于资源的极度不均,优秀教师非常稀缺。问题不仅显现于偏远落后地区,哪怕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数千元一堂的K12名师课,仍是一课难求。

能否借助技术,让普通老师升级为优秀教师,再通过线上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进而解决整个行业的痛点呢?

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技术手段必然有成长期,哪怕前期出现各种问题,张凯磊也选择忍受和迭代。

比如学霸君以拍照搜题起家,一开始经常出现拍的题目和出的答案不一致,用户投诉非常多。但坚持到现在,准确率已经达到97%。

再比如,不同于乂学教育将自适应系统作为教学主体,学霸君通过自适应系统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老师依然是主导。

自适应系统建立在大量数据之上,学霸君一开始就注重数据积累。它要求适用于个体,主要考虑三个模块:

首先是知识图谱。知识点有前后关联,有些知识点依赖于前面几个串行或者并行知识点的组合,学会前面的知识点才可能学会当前的。

比如,一道典型的斜坡小滑块物理题目,很多人不会做,并不一定是物理概念没学好,而是不太了解如何使用三角函数。一旦有了知识图谱,学习斜坡小滑块的知识点前,会先学三角函数。

知识图谱的好处在于,把知识点全部关联起来,学生有一道题目不会做,系统可以上溯到根源。

第二,相互反映理论。一百人做两道题,80%的人做对了第一道题,50%的人做对了第二道题,很大的概率是第二道题难度更大。用一百个人做题的数据,就可以做这两道题的难度画像。同样,两个人也可以做一百道题,然后根据题目对错的情况,对这两个人的能力进行画像。

一旦有了个人能力的曲线和题目难度的曲线,系统再推送题目的时候,会有一些策略,不用最难的题去碾压,也不用最容易的题去满足,而是推送半懂不懂的题目。

第三,预判。根据学生以前做题的情况,可以了解其水平和能力。接下来,系统就能预测他在未来章节里做题的情况,然后预先准备一些学习素材,而不是等做错了,再去补习。

学霸君首席科学家陈锐锋认为,三大模块共同拼接成一个自适应的学习机制,它能把人的能力跟知识图谱、题库更好地匹配起来。「它是因材施教的工程化实践。」

再度创业,与学霸君一同赛跑的玩家,变成了作业帮和猿题库。五年长跑下来,各自也都演化出不同的形态。

▲学霸君分析报告界面

学霸君相继推出B端产品「AI学」,C端产品「学霸君1对1」,前者代表走进学校的普适教育,后者是课堂之外的个性化教育。

两款的产品的共同点,是借助系统的学情分析与智能推荐,降低优秀教师的门槛,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坚守的逻辑很简单,提升教学效率是评估的基准,改变的是形式,拍题答疑、班课、1对1,哪个东西最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就去做哪个。」张凯磊说,「最后发现,1对1眼下在经济模型里能找到一个平衡。」

02

解救教育,请先解放老师

桌子上放着一支笔,看上去跟普通中性笔没什么两样,握在手中略有些重,笔管内中空,里面藏着一个小巧的摄像头。

一本看起来很普通的横线作业本,纸张略微有些暗,凑近仔细看,是密密麻麻的灰色点阵。

上课铃响,老师点击Pad上的「开始上课」,学生的Pad同步锁定,切回到课件界面。老师可以在Pad上点名,也可以演示课件,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抢答,或是随堂测试等。

学生用数码笔在作业本上写,一笔一划近乎同步地显示在Pad上。

做完习题,由机器识别并自动判断正误。课后,学生在Pad上接收老师布置的作业,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并提交,机器自动批改作业,一般在学生全部提交后反馈作业的批改结果。

数码笔直接写在Pad上,会有很多弊端。手掌如果按压上屏幕,会影响识别,如果让学生手腕悬空,轻飘飘的手感与实际用笔的书写差别又很大。

对学生来说,纸笔书写依然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是学霸君选择笔迹识别的原因。

自动批改作业,极大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学霸君教研负责人李国庆做过三年高中班主任。他在河北公立学校,带两个班一共一百多名学生,多份作业,摞起来差不多有半米多高。

通常,李国庆从早上5点半起床,带学生跑操、吃饭、备课、上课、午休和晚自习。间隙还要批改作业,至少需要4个小时,到晚上11点多,他才能回到家里。

「这对认真负责的老师,简直是一个摧残。」多年后,想起这段经历,李国庆对新经济人说。

后来推行产品时,学霸君发现「AI学」受到了26-33岁的年轻教师群体的欢迎。在原有体系下,年轻教师想要赶超老教师,只能磨资历,机会很少。

而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成绩。

年长的教师,一开始有点抗拒。有些老教师一本教案可以讲十年,每次挑出里面比较好的题目来讲,形成固定的教学素材和讲课方法。但当AI学进入学校,年轻老师在班级做出效果的时候,这些老教师会产生危机感,主动找学霸君,要求安装系统,并教会他们使用。

后来,向学霸君经常提意见的更多是这些老教师。他们在使用的时候,因为长年累月的教学习惯,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