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诸多因素变化导致金融行业整体吸引力与10年相比出现下滑,但纵观中国各大行业,金融行业尤其是头部券商核心业务部门仍然是众多名校学子趋之若鹜的就业去向之一。有网友基于各校在金融行业的认可度制作了一份分档图表,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其合理性如何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进行理性的探讨。
本文则旨在以头部券商三中一华每年录用人数为切入口,探讨整体实力与南开、厦大同档但金融领域明显弱势的武大在金融方向的就业是否真的不如南开、厦大。
所谓三中一华指的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和华泰证券这四家头部券商,在券商公司里各个方面都是顶级,据说基本在里面混上三四年就可以年薪百万,哪怕是刚入职的应届生都可以挣的盆满钵满,一度被称为是金融行业的求职天花板。中信证券还因人均月薪超过9万还曾经上过热搜。
因此,"三中一华"作为金融行业的标杆性企业,其每年的招聘情况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各校在主流金融领域的就业水平和存在感。以下是一份近期在网络上流传的部分名校“三中一华”录用人数的不完全统计,虽然数据并非完整版,但也可以一窥各校实力。
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到,传统金融强校人大、南开表现突出,尤其是人大几乎断层领先。本文的主角武大虽然没有出现在表上,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以金融见长的南开、厦大等校每年进入“三中一华”的人数多达数十人,而整体实力同档次的武大则仅为个位数,由此推断武大金融就业水平明显不如南开、厦大。
笔者对此观点曾持一定怀疑态度,今日看到北京年定向选调录用人员院校来源后,突然有所启发:
所谓某校就业到底怎么样究竟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A校被某个机构/单位录取的人数比B校多就一定说明A校在这个领域的就业强、认可度高吗?
例如,上表北京定向选调录用人数,山大录取7人,浙大只录取1人,该数据能否说明浙大在北京选调这个就业赛道里竞争力和认可度不如山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金融的案例,即部分网友举例证明武大金融就业不如南开、厦大的一个论据是“三中一华”录用人数武大每年都是个位数,而南开厦大均为数十人的量级。
假设三中一华确实是金融业就业的标杆企业,其录取人数和比例确实可以说明一校金融就业的水平。基于此前提,在下武大金融就业不如南开厦大的结论前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三中一华”对于武大、南开、厦大毕业生投简历时的“准入资格”上是否有区别对待?
如果有区别对待,比如南开、厦大简历可以过,但武大的简历直接pass,那么南开厦大就业强于武大结论成立
如果没有区别,南开、厦大、武大简历都可以通过,进入面试之后就看个人的本事,三校一视同仁。这样的话,那南开、厦大金融就业在学校平台层面强于武大的粗暴结论就不成立
2)其次,“三中一华”对于武大、南开、厦大毕业生录取的名额是否有固定的配额?比如武大每年只给10个名额,南开、厦大给50个名额:
如果能证明确实三校分配的名额确实不同,且武大少于南开、厦大,那么武大金融就业不如南开厦大结论成立
如果三校分配名额没有差别或者完全没有固定名额限制,全靠当年各校的申请人数和他们各自的表现,那么武大金融不如南开厦大的结论不成立。再进一步,在这个场景下,如果能证明武大和南开厦大毕业生无名额限制,但是三校人去同台竞争,最后同岗位南开厦大毕业生面试通过率持续高于武大毕业生,那么这点可以证明在金融领域的学生水平武大确实不如,所以学生端南开厦大就业竞争力更强可以成立
3)再次,除了看“三中一华”每年录取人数的结果之外,是否考虑了录取之前各校毕业生对“三中一华”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就业热衷程度和申请人数基数?
比如,南开金融是强势专业,全民都对金融兴趣浓厚(我认识的南开哲学系、旅游管理系的朋友都拼命地往金融行业转,最后也分别成功去了商业银行和投行);而武大毕业生去向更多元化,除了金融,武大的计算机、法学等就业方向人数也很多,因此最后的场景是南开每年个人申请三中一华,最终录取了50个人(录取率5%),而武大每年只有人申请三中一华,最终录取10个人(录取率10%)。
如果是上述的情况,不考虑各校申请人数基数就只根据简单的录取人数就下结论说武大金融就业不如南开,是否武断了一点?
类似的,西电每年去华为人数都是+,比所有的都要多,该数据能否说明西电在华为这个赛道的就业比所有强?能否说明西电在华为赛道比所有认可度高?有没有可能西电每年2个人申请华为,最后录取个(录取率20%),南大每年只有个人申请华为,录取个(录取率40%)。这种情况下,能简单下结论说在华为的就业赛道,南大不如西电吗?
类似的,山大每年北京选调录取人数远多于浙大,能说明在北京选调赛道山大认可度高于浙大吗?有没有可能山大被北京辐射,山大毕业生热衷于去北京就业且热衷于考公务员,而浙大毕业生大部分留在浙江或者去上海,只有很少部分北方生源喜欢去北京就业?每年个山大毕业生投北京选调的简历,录取10个人(录取率5%),而浙大10个毕业生投北京选调的简历,录取1个人(录取率10%)。这种情况下,能简单下结论说在北京选调的赛道,浙大不如山大吗?
4)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存在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跨专业就业,除了医学和部分工科就业壁垒的确很排他以外,包括金融在内的很多商科就业方向实际上对专业限制并不大
所以,因为南开金融学科实力比南大、浙大强,就推断南开金融就业一定比南大、浙大强是否成立?
学科实力强在就业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强势的金融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水平更高,一个是金融领域起步早,校友人脉深厚,就业面试时校友情谊对南开毕业生有利。但问题是,很多是跨专业去竞争就业机会,一个南大物理系或者浙大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和一个南开金融系的去竞争,南大、浙大毕业生从学生个人实力到学校平台的影响力会一定不如南开金融的毕业生吗?这种金融系不强,但是其他强势专业跨专业来竞争的情况和因素,各位网友是否考虑到?
又比如,清华并不以金融系立校和著称,但清华人在金融圈势力很强,只不过很多大佬并不是来自金融系,而是来自建筑系、电子系、机械系或者其他某个和金融不相关的科系,那么清华在金融赛道的就业好坏,这个credit应该基于其金融学科的好坏来判断还是基于其他的方面来判断呢?这个因素各位是如何考虑的呢?
综上所述:
1)单纯以某公司或者某些公司的就职人数多少或者比例或者甚至录取率就下结论说A校某领域就业强于B校是否合理?
2)对于跨专业就业的情况,以金融行业为例,B校金融系实力不如A校,但B校强势的数学或者其他强势理工科专业的牛人来和A校金融系毕业生竞争,网友们会不会低估B校这部分人群在金融赛道就业的水平,从而低估了B校金融行业整体就业水平?
欢迎各位读者针对文章提出的几个问题各抒己见、理性探讨!评论区说出您的意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