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1月22日电题:让残疾人更有幸福感——吉林省基层助残扶贫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子铭
“自己能学这么多东西,还能上班,还能挣钱,之前简直想都不敢想!”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善满家园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47岁的岳忠生一边说,一边摆弄着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言语中透着兴奋。
岳忠生来自九台区莽卡乡东哈村,幼年因小儿麻痹导致二级肢体残疾。今年6月,来到这里学习手工艺品制作。几个月下来,他和几名残疾人“同学”所制作的工艺品不仅日渐精美,销量也很不错。不久前,他们的第一份薪水如期到账。
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尚有1.9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吉林,因地制宜开展助残扶贫工作,努力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
打造助残扶贫全链条:让残疾人有价值感
11月中旬,吉林不少地区已飘起雪花,而善满家园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却到处洋溢着温暖,很多和岳忠生一样的残障人士就是在这里,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
和岳忠生一同培训的李晓利今年51岁,身患三级肢体残疾。记者在服务中心的柳编培训室里见到她时,她笑着表示,如今自己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教新来的残疾人做手工——“我都能当师傅了!”李晓利开心地说。
今年5月,九台区善满家园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九台区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善满家园公益机构合作,在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引入职业教育,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提供职业培训,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善满家园的创办人胡艳苹长期以来致力于助残公益事业。她坦言,将教育、培训和残疾人就业相衔接,是帮助残疾人成功脱贫与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截至目前,该服务中心已累计培训残疾人学员人,就业项目涵盖烘焙、彩绘、手工制作等类别,数十名残疾人经过培训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如今,这家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和胡艳苹在8年前创办的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相结合,在吉林省各级残联和九台区政府的参与下,共同打造成为涵盖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托养等为一体的扶贫助残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
“助残工作不能仅依靠献爱心,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结合善满家园实际,我们希望探索出这样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吉林省残联副理事长李德富说。
康复服务:让残疾人健康有了安全保障
午后,延边州安图县明月镇龙泉村卫生所里,56岁的村医刘镇林刚刚为就诊患者量完血压,又赶忙走进里屋的残疾人康复室,手把手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康复器材。
“一般10天左右来一趟,每次大概半个小时。”53岁的四级肢体残疾人董新娟在大夫的指导下,头戴康复器械边做颈椎牵引边对记者说。
“我腿上有残疾,颈椎病也比较严重,经常是刘镇林还有其他家庭医生到家里帮我量血压、做康复,有了他们,我心里踏实多了。”
董新娟口中的“家庭医生”是一个康复服务团队,由县乡村三级诊疗机构的医生组成,对残疾人贫困户等重点人群进行签约服务。
龙泉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平堂介绍,村子里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6户24人,通过把残疾人康复室建设到村,请家庭医生签约到人,把康复服务送到了贫困残疾人的家门口。
“康复是基础,精准康复精确到人,服务到户,给建档立卡的残疾人带来了保障,更带来了一份安全感。”王平堂说。
吉林省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截至今年10月末,全省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已经达到83.59%,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比例总体覆盖率达到90%,已为多名有需求的建档立卡和因病致贫返贫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产业扶贫:让残疾人有获得感
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北大湖镇宋家村,村民以种玉米为主,但受制于地形和气候因素,常常辛苦一年也卖不上好价钱。
而如今,一部分村民在当地“致富能手”李端仁的带领下,通过种榛子实现脱贫。7年前,李端仁成立了永吉县仁利榛树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榛苗统一供给,技术统一指导。如今,合作社已带动残疾人家庭余户。
“榛子不像玉米等农作物那样每年都有收成,大概要等5、6年才进入丰果期。但一亩地玉米收入不过几百元,而一亩榛子的收入则有七、八千元。”李端仁说。
与此同时,永吉县残联因势利导,把李端仁的榛子种植基地作为残疾人扶贫实训基地,组织残疾人开展榛树栽培培训,培训残疾人余人。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技术指导、资金帮扶等方式,吉林省累计建设各级残疾人扶贫基地个,安置和辐射带动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李德富表示,吉林目前尚未脱贫的残疾人多为重度残疾。“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兜底保障,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确保吉林省脱贫攻坚一个残疾人也不掉队。”李德富说。
责任编辑:唐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