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姓名:李嘉奕
毕业中学:江西省丰城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揭开朱红色扉页,抚着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上自己的名字,我仿佛已置身巍巍博雅塔下聆教,融融未名湖畔读书。初高中的江河,六年的俯仰泅渡,我已抵达河岸。而今,在大学广阔的知识海洋前,我又是海滩上拾贝的孩子,努力寻找着那些闪闪发亮的贝壳与珍珠。
选择历史学系,选择皓首穷经,选择对话古人、神交千年,不仅仅因为擅长,也缘因热爱。高中的时候,历史是我的强项学科,我不仅成绩突出,甚至还喜欢和老师一起品评题目优劣,探索课本外的世界。
在揭开人生新篇章之际,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独特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分享给学弟学妹,不仅是对你们高考的助力,更是希望能够收获一份热爱,吸引下一届的史学人。
初一最开始接触到历史,因为是开卷考试,我对它并不太花心思。当高一做起了高考题,与初中完全不同的考法、奇妙的设问、复杂的材料也曾经令我无所适从。即使到了高三,也会有思维怪异的题目扰乱我的心绪。的确,任何一个科目都不容小视,都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学到极致。但只要以认真的态度结合科学的方法,相信我们都能够收获满意的果实。
其实各个学科都有相通之处,想要学好高中历史,首先就应该对它抱有兴趣。张载曾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我初三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历史老师,是他引导我从“学史”走向了“史学”。高一的时候,他总是跳出课本,以幽默的方式给我们拓展知识点。即使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刻,他也喜欢在我们的习题后额外附上一两个精心挑选的“美题欣赏”。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我始终对历史保持着热忱,也有着源源不断的干劲。
也许并不是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喜欢把历史讲成故事,或许学习历史一份严肃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培养起对它的兴趣。我们可以抽空看一些历史纪录片,听一听《百家讲坛》,甚至可以从一些有趣的野史入手,既欣赏历史水面的粼粼波光,又感受历史水下的大而深。
当我们有了兴趣,又有了一份学好历史坚定不移的决心,就应当从基础着手啦!高中历史的学科基础主要是相应的史实和课本上对史实做出的解释与评价。从高一到高三,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识记,不仅要做到“胸有成竹”,记牢每一个知识点;更要跳出课本框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和史学观,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又能在多个中找到根本,做到“瞻前顾后”“提纲挈领”。
有的同学可能会抱怨文本反复大声读了多次,但仍然记不住。我来讲讲我对于记文综知识点的小窍门:读书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口到”,更应该“眼到、耳到、心到”——用眼睛看一遍,嘴巴念一遍,耳朵听到一遍。此外,在读每一句话的同时,要用心思考这句话背后可以分解出几层意思,它是作为背景还是影响存在的?跟其他的句子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它们在一起组成的一段在这一目下又是在讲哪个知识点?如果读书的时候脑子也能跟着飞速运转起来,读了一遍就相当于读了多遍,背诵起来自然轻松许多了!
当然相信大家都知道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方法再巧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后还应该及时巩固,遇到有遗忘的及时翻书查漏补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基础之外,还应该有历史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先说历史选择题,选择题由三部分组成:题干、设问、选项,而每一部分又有很多种类型。只有熟练地识别这些类型,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试题才能做到“一见如故”。
题干可以分为文字型、图表型,但本质上都是信息的载体,所以读题的第一步就是抓住关键词、时间、语气词甚至标点符号等,尽可能地获得更多解题信息。
历史选择题主要考察四类问题:一、历史表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二、促使历史表象产生的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三、历史表象引发的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四、历史表象的推理和推断。
而这些会直接反映在设问里,譬如本质类选项的设问有“反映”“体现”,原因背景类措辞有“旨在”“促使”,影响评价类措辞有“促进了”“有利于”,推理类往往以“这”字居多,“这”字后面也可以跟其他类型的答案。知道这些不仅能够让我们在寻找信息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也能让我们在选项排查中过滤掉一些答非所问的选项。
最后说说选项,也许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觉得这个选项有一定的道理,那个选项也好像还不错,犹犹豫豫选了一个,却发现正确答案本就不在这两个中。在这里,先表达下我的安慰与理解。对于选项,主要应该掌握的是他们的设错方式,常见的类型列举如下:
不符史实(时间、人物、地点);
程度失当(表述绝对);
答非所问(选项与设问不符、选项与材料无关);
不符主旨或者反映表层未反映主旨;
以偏概全(只摘取材料的部分信息,对材料理解不全面);
混淆因果;
不符合唯物史观或与国家意志相违。
做题时套用这些,可以判断出一些选项到底在哪里出现错误,用理性而不是凭感觉去选择。
再说说大题。它同样包含材料与设问两部分,只不过没有选项,需要靠我们自己去组织答案。一方面材料成段,更加考验我们的材料筛查能力;另一方面,答案往往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我们全方位思考,并且用历史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我一般的做题顺序是:先看设问,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边读边把有用的信息划下来,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转化成课本上的语言填到答题卡上。但是材料里的信息并不占据答案的全部,所以再根据材料找到所学相关的知识点,把与题目有关系的点填上。最后写上一些普适性的答案,比如作用上的“为后世提供借鉴”等。
当然还值得注意的是,大题的语言规范与排版书写。语言应使用学科化的语言,如果课本上有相关的则使用课本语言,尽量避免口语。排版上做到序号化,书写要尽量工整,使答案尽可能清晰的呈现,有利于获得一个印象分。
方法暂说到这里,其实这些做题的方法更多的是个人的归纳和总结,学弟学妹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做题中寻找到适合的方法,并且有意识地贯彻,让它们成为一种习惯,也让高分成为一种习惯。
经常听到“文科科目需要语感”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培养和高考题相似的思维。它会影响我们“从什么角度出发?”“怎样想?”我们可以通过熟读课本,上课更加投入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来训练思维。也应该多做高考题,揣摩出题人思路。而一些质量不高的题目或是为了追求新颖的题目则有可能带偏我们的思维,如果只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我建议不要过分纠结于这一类题。
《老人与海》中的桑蒂亚哥之所以令人敬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敢于接近并突破自己的限度。有了上面谈到的基础、方法和思维,基本可以得到一个漂亮的分数了。但我更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平时课后我会读一些史学名著,比如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史料开拓视野;另一方面,我也喜欢自己从里面择取材料,自己编一些题目,不仅有分享给同学的乐趣,也能更好的帮助我揣摩出题人的思路。到后来,我也能够看出一道选择题题目出的好不好,哪个文字题是由其他题型改编的。
写了这么多,基本涵盖了我高中历史学习的“秘籍”,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学弟学妹,让更多人从靠感觉做题走向通过逻辑思维做题。当然,这套方法可能更加适用于全国乙卷。我的思维也许有缺陷,个人的方法也并不代表适用于所有人。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引导,启发大家在实践中去寻找自己的“武林绝学”。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嶮津。我已走入理想的学府,准备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回看高中与高考,也悄然生出“却笑人间举子忙”之心。洋洋洒洒地写下这些,不仅希望“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我总结过去,剑指未来的小小仪式。
最后真诚地说一声:加油,我在北大等你来!我在历史学系等你来!
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作者
李嘉奕,内容有修改美编
谷诗洁审校
陈一格、黄翘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