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北大湖 >> 北大湖图片 >> 正文 >> 正文

晚潮古镇游埠,我来了

来源:北大湖 时间:2023/10/16

□徐益丰

隔着多年的时光,裹一身金秋丹桂飘香,在心里轻轻地说:“游埠,我来了,游埠溪我又来了。”

我的老家千年古埠湖镇,与游埠古镇隔江而望,都处在钱塘江中上游衢江畔,游埠隶属兰溪,湖镇隶属龙游。

从开化涌来的钱江源水,流经常山港与江山港,在衢州市区汇成衢江,经龙游,到兰溪,纳金华江,接兰江,合新安江,再汇入钱塘江奔涌入海!

那时的衢江边,分布着大小30多个码头,一两个码头就能聚集起客商与渔民,形成村落。几个村落相连,便成了店铺林立的城镇。直到今天,小南海镇、湖镇镇、洋埠镇、游埠镇等名字,都清晰地带着傍水而居、因水而兴的痕迹。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衢江对岸有个叫游埠的地方,但一直没去过。参加工作后,凑巧我的师傅是游埠人,经常听他讲游埠的故事,有大樟树、有许多桥,还有早茶等等,把我向往的心勾起来了,但都没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认识了游埠,并走进了游埠。

当我跨进千年古镇的土地上,时光仿佛都慢了一个节拍,别样的江南水乡韵味浮现于眼前。

一条溪流从建德天池山而来,横贯游埠镇内,经上孟塘、下俞、游埠至裘家入衢江,因而得名“游埠溪”。游埠溪,悠悠地伴着古镇,一起在时光里慢慢地摇,孕育多彩的沿岸文化遗产,持续滋养着乡村、城镇和百姓。

据出土文物及古遗址考证,它在东晋兰溪建县之前成为埠头,明代已经为“镇”,以后建制多变。游埠曾是浙中商埠的中心,有“钱塘江上游 埠”的美誉。古衢江流入游埠溪,紧靠古镇街市。古镇多桥,自古连接着南来北往的客商。

当时游埠溪就设有前街埠头、大街桥埠头、白鹭园埠头、柴市桥埠头、双溪埠头、太平桥埠头等,是浙赣闽皖交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天雨微凉,我行走于游埠溪边的青石板上,古桥、石阶、花灯、牌坊……跃入眼帘,望着游埠溪,清澈见底,岸边修建的栏杆、休闲景观设施与沿岸景观绿化相得益彰。

游埠溪,溪水清清得益于一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治水之策,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河道沿岸景观建设,盘活了游埠古镇古溪,使游埠溪“颜值”有了质的提升。

这里有深厚历史积淀千年古渡,也是兰溪20座古渡中 渡口之一,洋港古渡位于衢江左岸游埠镇洋港村境内,在衢江兰溪段 一座结束历史使命的渡口。

千年前贯休从这里出发,云游四方,成就一代罗汉画鼻祖;三百年前李渔也从这里坐船,几渡沉浮,成为东方莎士比亚。

故人肯定没有想到,曾经出发的地方——游埠洋港,旧貌换新颜。

航运复兴之路的唤醒,年1月,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钱塘江中上游衢江金华段航道正式恢复通航。吨级单船舶、~吨级船队,东可达上海、宁波等国际性港口,北可通京杭大运河抵达山东济宁,西可到重庆,通江达海,繁华重现。

一座宏伟壮丽的游埠航运水利枢纽,出现在衢江与游埠溪汇合口,使古渡口化身新枢纽。过去有着“小兰溪”之称的游埠镇,在新时代也焕发出新生机。

游埠的早茶源于它近千年的码头文化。自东晋游埠成为码头开始,店铺林立,舟楫往来,商贾云集。也因此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四大千年古镇”。不疾不徐,游埠正在以她独有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喝茶的习俗,延续了千百年。以前喝茶的是商人,现在大都是当地农民,几个老朋友围坐一桌,各自点些茶点,一起聊聊天,半天时间一晃而过。

来游埠必须赶一回早茶,体验这独特喝茶滋味。天还朦朦亮我就赶过来,一到老街,炉膛烧热,炊烟升起,老茶客们从四里八乡赶来,老街渐渐人声鼎沸,来喝茶的人已满满当当了。在同伴的努力下,找到位子,坐下来,立刻点上一份裹着鲜肉蛋香的肉沉子,尝尝丈母娘招待新女婿往鸡蛋里塞肉的肉沉子。我老家也有这风俗。女婿是丈母娘的半个儿,因此才有这优厚的待遇。

对于喜欢古镇的我,游埠百看不厌。不在于他的古,也不在于他的老,而在于那生生不息的 烟火。千百年来,不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为世间的兴衰而消失,就像游埠溪里的水,静静地流淌,鱼儿跃起的浪花,几片黄树叶红树叶从水面上流过,贴着小河的脸,抒写着秋的诗句。

闲暇之时,再约上三两好友,来游埠老街,泡上一壶茶,听茶客的家长里短,品古镇千年兴衰。面对茶,就是我们面对自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携“共同富裕”之风,游埠全面提标、全域提质,蕴变化于“不变”,于润物无声中释放、缝合、激活。游埠成为一个慢生活的代表地。

游埠小镇,以此展现着它的人文之美。这种底蕴和内涵,如今也正由古镇向着乡村辐射和延伸:洋岗村的红色女民兵、潦溪桥村的传统古村落,还有范仲淹后裔聚居的范院坞村……

从前的游埠,低调古朴。如今的游埠,且光彩照人。

再看看游埠溪上的5座桥,就知道游埠过去水路有多兴。沿着游埠溪,建于明清时期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依次排开,姿态各异的五座古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

吃饱喝足,佇立永安桥上俯瞰古镇风景,而我也成了桥上的风景!

如火如荼的美丽城镇建设,又让它融合了“诗”和,“远方”,更添一番悠然韵味,我深感不虚此行。

千年的游埠,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是一个有灵魂的古镇。

传统文化活动盛名,文物古迹颇多。龙灯、花灯舞狮等村村都有,宗祠、庙宇、牌坊、鼓楼等多数保存完好。

游埠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商贾云集的同时,也是名人辈出。

摄影大师郎静山出生于此,家乡的山水水水,成了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许多经典的画面,就取才于游埠。

一个被游埠吸引,被朗静山吸引的人,在游埠投资打造了“郎静山摄影公社”,建起郎静山纪念馆,建起了古董相机主题馆。

诗歌可以跨越千年。这种时空的穿透力,让诗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由此诞生了“诗路”的概念。古镇水运上通苏杭,下达赣闽,南来北往,交织出钱塘江诗路上璀灿的篇章。

唐代是诗歌全盛期,群星闪耀的文坛,活跃着一群僧人的身影,就是人们所说的“诗僧”。贯休,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

贯休出生在游埠,在唐大中七年(年)到和安寺出家。一生苦节厉行,云游各地。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贯休自言“青山万里竟不足”。但常常回家乡,中年的时候,在瀫水乡的石壁山建了一座石壁寺。

老街不远处,便是贯休祖庭,走进祖庭,可分享到贯休故事。为他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而惊叹。明代文学家胡震亨评价贯休诗:“奇思奇句,一似从天坠得;无奈发村,忽作怒骂,令人不堪受”。有人说,到贯休故里,不瞻仰遗迹,那真是枉来此一遭。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 ,而贯休在其中确实也是一座高峰。历史上到石壁寺怀古人比较多,都是为了纪念贯休,同时也留下许多诗篇。晚唐诗人杜荀鹤有“有山有水堪吟处,无雨无风见景时”(《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在众多的行吟者中,南宋诗人杨万里无疑是最亮眼的文人墨客之一。有人统计,杨万里一生六次途经兰溪,吟咏兰溪的诗作多达到十七题二十八首,而且惯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诗中景点明晰,时间连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兰溪文史爱好者誉为南宋兰溪地理的“诗史”。对石壁寺也情有独钟,作《舟过柴步寺》(柴步即柴埠,亦游埠。柴步寺即石壁寺。)一诗:野寺隔疏樾,远舟见深殿。独径通绝崖,长萦度微线。朝来经云根,尘思起清羡。俛仰二十年,今老怀昔健。

现石壁寺不在了,石壁还在。当年石壁寺面对衢江,江上船只往来,落日时分,斜阳照到寺墙上,折射出人生的静寂与苍凉。

行走在古朴、烟火气十足的早茶街;观赏着永安桥下、游埠溪中的一场中式婚礼;目睹了制秤的老人、编制竹器的篾匠、领略到游埠独特的文化基因,……清代文学家李渔曾用“看一眼不足为奇,看两眼怦然心动,看三眼引人入胜”来形容它。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淳朴,全国各地超百万游客前来“打卡”,乐了游客,富了百姓。

再见,古镇游埠!我还会再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