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俞敏洪说的一件事,刺痛了心。
在6月19日的一场教育公益大讲堂上,俞敏洪认为,中国的家长总会在意孩子的失败点。
他讲了个真实的事例:
有个孩子高考考了分,离北大录取分数线差了30多分。虽没考上北大,但在高考成绩中,已是非常好的分数了。
但孩子的家长根本不在意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只看到他与北大失之交臂,不停指责他:
“你看我平时就叫你小心点,让你细心点,告诉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这么一次的机会,进北大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你失去了这个机会!”
父母不断的指责让他觉得自己没有达到他们的期待,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不到一个星期,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这个孩子精神分裂了。
本该是徜徉在高等学府里的天之骄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个结局的造成,就来自于亲生父母不断的否定和打击。
实在让人心痛!
也许父母的这些指责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的压力和指责下,内心早就溃败不堪。
父母本该给孩子的是爱,却偏偏给了孩子太多伤害。
打压式教育,让孩子活在缺爱中
俞敏洪说,中国家长往往在意孩子的失败点,在意他不如别人的地方,却没有在意他在哪些地方做得比原来更好。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奉行这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打压式教育,故意漠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却将孩子的短处时不时拎出来谈论一番。
抓住孩子任何一个小失误,不肯放过。
电视剧《少年派》中,在高手如云的实验班,林妙妙即便再努力学习,月考成绩还是垫了底。
半年来在实验班的艰难、考倒数第一的难堪,已经让她压抑至极。可闫妮饰演的妈妈,却无视孩子的压力,劈头盖脸一顿教育:
人家第二十名,你也敢跟人家一起玩,你好意思吗,你玩得起吗?!
为什么聪明如你偏偏学习差呢,因为你懒,你不刻苦,你不专心!
你的长处是挂科,一次挂三科!
开朗、阳光如妙妙,也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哭,甚至怀疑妈妈对她是否有爱:她到底是不是我亲妈啊?亲妈说话,为什么往我心里扎小刀啊?
闫妮真的不爱女儿吗?
她比谁都爱妙妙,比谁都关心她在学校过得好不好。她当然也知道她在实验班的艰难,知道她有在努力追赶。
只是,她像大部分父母一样,习惯将关心和疼爱隐藏在嘲弄、呵斥和责怪中。
于是,满腔的爱和期望最终便通通汇聚成伤人的话语,成了扎在孩子心上的小刀子。
我们以为的“爱”,却偏偏让孩子误认为,父母对他根本就没有爱。
打压式教育,是对孩子的负面催眠
心理治疗师苏姗·福沃德,曾分享过女孩维基的故事。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从不曾肯定、鼓励过她。
她念错单词,母亲就夸张模仿她的念法,令她感到羞愧。她勇敢地上台表演,母亲却当着所有人说:你跳得像只河马。
母亲怎会有恶意呢,不过是希望她能尽早学会接受批评,改掉缺点后,成长为优秀的人。
可那个长期活在打压中、从没得到过肯定的维基,自信心几乎为零。
以至于在她34岁时,公司认可她的能力,出钱给她机会去读MBA,她却不敢去。
因为母亲又说:太难了,你肯定不行。
武志红说,可能连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在无意识中给孩子的其实是一种“负面催眠”。
负面预设一个负面的人生脚本,孩子就会被牵引着,走向这个糟糕的预言。
多少父母,和维基的母亲一样,爱到嘴边,却成了伤孩子心的反话:你不行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我们以为能压下孩子的骄和躁,以为能激励孩子知难而进,可得到的全是消极反馈的孩子,让他们渐渐对自己充满了否定:我不行,我真的做不到,我很笨!
自卑和自我厌恶压垮了他,最后,他就真的成了父母口中那个“不行”的人。
打压式教育,最终打压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打压式教育,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
很多孩子,和那个考了高分却被指责的男孩一样,活在父母“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中。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对他们来说,太奢侈。
一个已读到常春藤博士的女生,曾哀怨地对母亲说道:我是不是永远没办法让你满意?
从小,母亲就对她极为严苛,即便她成长得十分优秀,母亲都将肯定和赞赏深藏心底,从不表露半分。
即便母亲在外人面前会夸赞她,当她的面,却从来都是恶语相向。
有一次,母亲去美国看望她时,为了一点事又开始指责她。她终于说出那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母亲一句冷漠的“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么”,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翻身就跳下了阳台……
女孩的母亲,大概怎么也没想到,她的一句话,竟让母女俩从此阴阳相隔。
而北大才子王猛,在万言书中,控诉的不只是父母对他的控制,还有从小到大,在他遭遇大大小小挫折时,父母不安慰、不引导,反倒用责备的态度说教。
万言书发出后,他与“家”彻底告别:拉黑父母,十几年不再回家。
是什么,让孩子们毅然与家决裂,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逃离?
父母在肯定之词上的极度吝啬,话语里充斥的常是负面性词汇,对孩子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伤人的语言暴力。
而这伤害,偏偏来自于最亲、最爱的人,怎能不痛苦?
“都是为了你好啊!”
可是我们忘了,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的是父母春风般温暖的爱,而不是长期以爱为名的冷嘲热讽。
麻木了,绝望了,孩子便越走越远,远到甚至此生都不得再见。
正面激励,才是孩子需要的爱
综艺节目《奇遇人生》中,范晓萱曾因为妈妈的一个电话,泣不成声。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你有上节目,然后又把你之前的一些表演、MV看了一遍。妈妈想跟你说,你真的很棒!那个时候妈妈没有支持你,妈妈现在跟你说对不起,不知道这个鼓励会不会来得晚了一点。”
范晓萱在讲述这段话时,激动得泪流不止。
“妈,谢谢你,你给我的肯定,永远不会太晚,这对我很重要。”
有多少孩子,和范晓萱一样,等父母的一个肯定、一句赞赏等了太久太久。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拿激将法去否定、打击孩子,以为可以激励孩子成长、进步,却没想到,反而给孩子内心带来深深的伤害。
也总在伤了孩子后才幡然醒悟:原来,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对他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只有这样充满正能量的爱,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孩子也才能真正的自信、自尊和自爱。
曾看过一则教育短片。短片中,妈妈询问兄弟俩考试成绩如何。
哥哥轻松回答:“太容易了!数学90分,英语85分,语文92分。”而弟弟则看着自己60分的成绩单,忐忑不安。
妈妈面色凝重,可想起弟弟以往就算再困再累,也坚持学习,她忽然笑了:“你做得很棒!”
弟弟瞬间愁容消失,笑颜展露。
妈妈的做法,让人感慨。面对孩子一时的“失败”,不责备,不拿他与哥哥比较,而是一笑了之后,给予正面激励。
一句“你做得很棒”,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的努力,我看到了,你真的很棒,请继续加油吧!
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被肯定和鼓励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力量,对自己自信,对未来乐观。即便遇挫,也会冷静地迎难而上。
短片中的弟弟,相信在母亲的鼓励和肯定下,会继续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
孩子渴望父母的肯定、鼓励和支持,就像孩子渴望父母的爱一样迫切。
别再对孩子吝啬了,当孩子成功时,大胆地肯定、赞美他吧,当孩子遇挫、失败时,诚心地鼓励、引导他吧!
对孩子而言,宫崎骏动画中的一句台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只要你一个肯定,我就足够勇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40.html